王發兵
[平邑縣精神病醫院(平邑縣普惠養護院)精神科,山東臨沂 273300]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疾病之一,在臨床具有較高發病率,通常起病比較緩慢1]。患者主要表現為感知覺異常、情感淡漠等癥狀,同時還可能伴有猜疑、妄想及記憶障礙等癥狀,可對自身及家庭生活、社會安定帶來不良影響[2]。目前,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存在較大難度,盡早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通常療效較好,但需要患者長期堅持用藥,一旦停藥精神癥狀極易復發,且長期用藥會增加不良反應[3]。近年來,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物理療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治療期間通過磁刺激前額皮質、周圍神經等,可以達到治療效果[4]。基于此,本文選取平邑縣精神病醫院(平邑縣普惠養護院)收治的7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展開對照分析,觀察評估高頻rTMS治療效果與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平邑縣精神病醫院(平邑縣普惠養護院)收治的7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按治療方案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19~50歲,平均年齡(34.24±8.7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5±1.26)年。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4.63±8.59)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9±1.1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平邑縣精神病醫院(平邑縣普惠養護院)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5];②臨床檔案資料信息完整,具真實性;③可耐受高頻rTMS治療。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史、禁忌證;②合并惡性腫瘤、嚴重感染等其他疾病;③植入金屬支架、心臟起搏器;④伴重要臟器組織功能障礙;⑤伴除精神分裂癥之外的其他精神疾病。
1.2 治療方法 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藥物治療:單次取1 mg利培酮(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60,規格:1 mg)讓患者服用,2次/d,治療1周后,調整藥物劑量為4 mg/d;單次取0.2 g丙戊酸鈉(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73,規格:0.1 g)讓患者服用,2次/d,治療1周后,調整藥物劑量為0.8 g/d,共治療4周。觀察組患者聯合高頻rTMS治療:藥物治療方案與對照組一致,使用經顱磁刺激器(上海三崴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210870,型號:Magneuro 60)實施rTMS治療,科學設置頻率(10 Hz),線圈放置位置為患者左側前額葉背外側,調整強度為110%運動閾值,各序列刺激時間為4 s,序列之間間隔26 s,共刺激40個序列,1次/d,每周治療5 d,共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比較。評價參照標準為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6]:BPRS評分降低超過75%為顯效;BPRS評分降低50%~74%為有效;BPRS評分降低少于5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癥狀評分比較。于治療前、治療后,使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7]評價,包括陽性癥狀(7~49分)、陰性癥狀(7~49分)、一般病理癥狀(16~112分)及總分(30~210分),評分低說明疾病癥狀改善好。③神經心理功能狀況比較:于治療前、治療后,使用神經心理狀態評定量表(RBANS)[8]評價,包括即刻記憶(0~64分)、視覺空間結構(0~40分)、語言(0~50分)、注意(0~105分)、延遲記憶(0~62分)及總分(0~321分),評分高說明認知功能好。④血清相關指標比較。于治療前、治療后,采集3 mL血液標本,離心15 min,保持離心速率為3 000 r/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北京九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62401414,型號:V2.0),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試劑測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水平。⑤生活質量比較。于治療前、治療后,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9]評價,共涵蓋4個維度內容,分別是軀體、心理、社會及物質生活狀態,各維度評分0~100分,評分高說明生活質量好。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4.74%)高于對照組(76.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PANSS量表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病理癥狀及總分均下降,且研究組患者PANSS量表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ANSS: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
組別 例數 陽性癥狀 陰性癥狀 一般病理癥狀 總分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研究組 38 20.12±2.77 15.12±1.35*23.56±2.83 15.12±1.16*34.98±2.33 23.85±2.17*78.84±4.01 55.96±2.77*對照組 38 20.83±2.85 16.39±1.67*23.85±2.92 17.35±1.55*34.53±2.78 25.16±2.43*78.12±4.64 58.15±3.58*t值 -1.101 -3.646 -0.440 -7.101 0.765 -2.479 0.724 2.982 P值 0.274 0.001 0.662 <0.001 0.447 0.016 0.472 0.004
2.3 兩組患者神經心理功能狀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RBANS量表即刻記憶、視覺空間結構、語言、注意、延遲記憶及總分均升高,且研究組患者RBANS量表各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心理功能狀況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心理功能狀況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RBANS:神經心理狀態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 即刻記憶 視覺空間結構 語言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研究組 38 19.51±5.22 26.95±6.03* 26.71±5.39 33.83±6.53* 20.64±3.54 26.95±5.06*對照組 38 19.72±4.25 22.54±5.11* 26.65±5.44 30.32±5.71* 20.59±3.78 24.73±4.15*t值 -0.192 3.439 0.048 2.494 0.060 2.091 P值 0.848 0.001 0.962 0.015 0.953 0.040組別 例數 注意 延遲記憶 總分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研究組 38 31.58±5.49 38.77±7.18* 25.29±4.38 31.45±6.27* 121.97±8.62 146.12±10.37*對照組 38 31.44±5.86 35.45±6.23* 25.33±4.15 28.06±5.64* 122.68±8.35 138.46±9.51*t值 0.108 2.153 -0.041 2.478 -0.365 3.356 P值 0.915 0.035 0.968 0.016 0.716 0.001
2.4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BDNF、GDN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指標比較(ng/mL,±s )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指標比較(ng/mL,±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膠質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組別 例數BDNF GDNF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研究組389.45±2.1914.35±4.32*424.58±107.19567.81±142.12*對照組389.32±2.2811.21±3.29*425.61±105.47489.72±128.04*t值 0.254 3.565 -0.042 2.517 P值 0.801 0.001 0.966 0.014
2.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GQOL-74問卷4個維度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s )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GQOL-74: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前 治療4周后研究組 38 62.12±2.11 70.79±3.67* 61.12±2.03 69.64±3.55* 60.86±2.05 68.36±3.43* 61.33±2.01 69.35±3.58*對照組 38 61.93±2.85 68.68±2.35* 60.85±2.92 67.98±2.73* 60.53±2.78 66.25±2.57* 61.12±2.64 67.56±2.77*t值 0.330 2.985 0.468 2.285 0.589 3.045 0.390 2.438 P值 0.742 0.004 0.641 0.025 0.558 0.003 0.698 0.017
精神分裂癥屬于臨床復雜精神疾病,其病因、發病機制等尚不十分明確,一直是精神病學研究的中心課題。伴隨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普遍認為本病的發生和遺傳、大腦結構、神經生化和后天環境等因素存在一定關系[10]。使用利培酮等抗精神藥物是緩解、控制精神分裂癥進展的主要治療方式,雖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有研究證實,仍有10%~30%精神分裂癥患者經系統規范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對改善患者疾病癥狀、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并不非常理想[11]。因此,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而言,需探尋更為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案。
rTMS是一種較為安全、無創的物理治療方法,當前已在精神疾病、康復干預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且獲得患者和醫生認可。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治療有效率居于更高水平,治療后各項癥狀評分較對照組更低,提示聯合高頻rTMS治療精神分裂癥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促進癥狀改善。分析原因可能為,高頻rTMS為磁能治療方法,高頻刺激過程能夠促進局部區域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元代謝,使得谷氨酸能系統穩定性得以重建,大腦皮層興奮性得以增強,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更好緩解疾病癥狀。本次研究還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神經心理功能狀況各維度評分及總分較對照組更高,BDNF、GDNF水平和生活質量評分也均較對照組更高,提示精神分裂癥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高頻rTMS,有利于取得更好的預后。究其原因在于,高頻rTMS對外周肌肉也可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且磁場信號可較好地穿透顱骨,有效刺激腦部神經,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癥狀,提高其神經心理功能[12]。同時,高頻rTMS在興奮大腦皮層后,會顯著改善大腦代謝情況,促進5-羥色胺、多巴胺合成與釋放,提升BDNF、GDNF等水平,修復受損海馬白質,使患者認知功能、記憶能力等得以改善[13]。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藥物聯合高頻rTMS治療,不僅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有效率,也有利于更好改善癥狀評分、神經心理功能以及血清相關指標和生活質量,因此,高頻rTMS可作為推薦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