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思巧,李媛媛,李 妍,張 艷
(邳州市中醫院腦病2科,江蘇徐州 221300)
眩暈是神經科的常見疾病,涉及耳鼻喉科、呼吸內科等多個學科,致病因素比較復雜,其中以后循環缺血引起的眩暈最為常見[1-2]。臨床中不僅僅是血壓升高會引起眩暈,一些高血壓疾病動脈硬化、血管阻塞、腦栓塞也會引起眩暈。對于部分患者而言,控制血壓可以有效減輕眩暈癥狀。急性癥狀患者常出現惡心、干嘔的表現,導致無法口服藥物。靜脈注射降壓藥引起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則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缺血癥狀。中醫外治法針對眩暈具有相對的優勢[3-4]。中醫對眩暈辨證較為常見的是肝陽上亢證,患者通常表現為自覺眩暈感伴頭痛、惡心等[5-6]。本研究選取60例肝陽上亢型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中醫外治對肝陽上亢性眩暈的影響,為臨床中肝陽上亢眩暈的治療提供新思路,現將本研究具體臨床醫學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邳州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肝陽上亢型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65.3±11.4)歲;收縮壓149~18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收縮壓(176.5±5.2)mmHg。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46~83歲,平均年齡(66.1±12.2)歲;收縮壓148~186 mmHg,平均收縮壓(178.5±5.2)mm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邳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允準開展。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2007年《中醫內科學》[7]中對眩暈的辨證診斷標準,具體如下:①頭暈目眩,轉身,輕輕閉眼停住;重者如乘車、乘船,甚至趕路;②可伴有惡心干嘔、耳聾耳鳴;③彌漫性起病,逐漸加重,或亞急性起病,或持續起病;④肝陽上亢證伴以下證候:頭暈耳鳴,頭痛痞滿,失眠多夢,或面紅目赤,口苦,舌紅,苔薄黃或白,脈弦細。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腎功能受損;②雙側肢體癱瘓;③存在精神異常、智力障礙、意識不清等狀況。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方式進行治療。控制血壓值,并靜脈給予銀杏葉注射液(臺灣濟生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證號HC20181022,規格:5 mL∶17.5 mg),70 mg/次,1次/d。應注意不要使用可能對檢測結果造成不良影響的藥物。觀察組患者應用平眩足浴方聯合穴位貼敷方式進行治療。平眩足浴方藥物成分:白茅根30 g,桑枝20 g,花椰菜20 g,鉤藤30 g,紅花10 g,地骨皮15 g,草厥明15 g,牛膝20 g,天麻、薏苡仁各30 g,磨成粉,先用沸水浸泡,再蒸熏蒸。夏天的泡腳水溫調至38~41 ℃,冬天水溫調至40~43 ℃。泡腳藥浴水至膝蓋以下,按摩腳部20~30 min,1次/d。足浴結束后進行穴位敷貼(天麻、紅景天、菊花、川芎、姜半夏、干姜),具體穴位選擇:百會穴、風池穴、曲池穴、甘俞穴、腎俞穴,每穴敷貼2 h,1次/d。療程1周。
1.3 觀察指標 ①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8]采用0~3分評分法,分別從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心悸、乏力幾方面對患者證候積分進行評定,分值越低,治療效果越佳。②總體療效。以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來評價療效。對患者主癥(血壓升高,頭暈、頭痛、目脹且澀、面熱生火)、次癥(口干口苦,耳鳴,便秘尿赤,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按照發生頻率“從不”“偶爾”“經常”“總是”賦值0、1、2、3分,結合舌象、脈象進行賦值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100%。治愈為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95%;顯效為70%≤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95%;有效為30%≤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70%;無效為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3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治療前1 d、治療后1周通過Berg平衡量表(BBS)[9]評價患者的平衡狀態,滿分56分,評分高低與患者的平衡力有一致性;通過前庭癥狀指數(VSI)[10]評測患者的前庭癥狀改善情況,主要包括眩暈、視覺、惡心、頭痛等幾項,每項滿分10分,評分高則患者前庭癥狀改善情況差。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完成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心悸、乏力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證候積分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證候積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頭痛 眩暈 肢體麻木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 30 2.54±0.34 0.52±0.11* 2.56±0.36 0.57±0.13* 2.38±0.31 0.66±0.15*對照組 30 2.55±0.35 1.69±0.27* 2.57±0.37 1.70±0.28* 2.36±0.29 1.66±0.25*t值 0.112 21.981 0.106 20.049 0.258 18.787 P值 0.911 <0.001 0.916 <0.001 0.797 <0.001組別 例數 心悸 乏力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 30 2.40±0.32 0.59±0.14* 2.49±0.33 0.54±0.14*對照組 30 2.39±0.31 1.68±0.26* 2.50±0.34 1.57±0.24*t值 0.123 20.218 0.116 20.304 P值 0.903 <0.001 0.908 <0.001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BBS評分和VSI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BBS評分均升高,VSI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患者BBS評分較對照組更高,VSI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BS評分和VSI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BBS評分和VSI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BBS:Berg平衡量表;VSI:前庭癥狀指數。
組別 例數 BBS評分 VS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25.92±2.11 50.12±2.26* 36.15±2.68 22.97±1.28*對照組 30 26.01±2.44 33.18±2.06* 36.31±2.62 33.40±1.77*t值 0.153 30.342 0.234 26.153 P值 0.879 <0.001 0.816 <0.001
中醫治療眩暈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優勢。在中醫的辨證和臨床診斷中,肝陽上亢證屬于較為常見的證型。中醫認為眩暈的病機以肝腎二臟虧虛為基礎,加之風、熱、痰濁、經絡不通而致病,以脾、腎為主要病變臟器。《內經·素問》中認為,其病機在于肝陽上盛和上下兩虛[11]。因此,中醫治療的重點是調整全身的氣血陰陽,使陽亢上逆的氣血下降,經絡疏通,患者就會恢復陰陽平衡,氣血就會重新通暢。足道屬于中醫外治法,以各醫家長久以來積攢的經驗為優勢所在。在平眩足浴方中,白茅根具有清肝散結的作用,擅長去肝火,可以糾正高血壓引起的陰陽失調,可以通過散結作用調節氣血。桑枝有補腎之功,活血通絡之效;花椰菜、鉤藤養血行氣養陰,同時能夠活血通絡排毒;紅花化瘀通絡,活血通暢;地骨皮、草厥明、牛膝長于益氣,氣降則血不能逆,可以輔助君藥調節氣血;天麻、薏苡仁可化解痰毒,使氣血暢通,這是聚瑞的輔助藥,整方具有滋陰降陽、活血通絡之功效[12],使腎之陰陽平衡,氣血通暢[13]。與西藥相比,穴位貼敷具有療效長期、不良作用少、經濟實惠三大優勢[14]。本研究敷貼采用百會、風池、曲池、甘俞、腎俞穴,上述穴位都是疏肝、滋陰、潛陽的穴位。穴位貼敷與平宣足方有協同作用,可使患者血壓顯著性降低,改善眩暈。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應用穴位貼敷聯合平眩足浴方中醫特色護理方法治療,治療后VSI、BB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6.67%,高于對照組的66.67%。這一研究結果與王媛媛等[12]的研究結果存在一致性,表明穴位貼敷聯合平眩足浴方這一中醫特色護理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方法,更能有效地調節局部微循環,緩解臨床癥狀,提高前庭代謝能力,改善平衡功能;此外,還能用其促進椎-基底動脈血流活動,刺激內耳中淋巴液的分泌及吸收,進而能夠減輕水腫[15]。中醫外治外病,外治內病,總體而言,關鍵是立足于中醫整體論的學術觀點。中醫認為,人體的表皮與內臟是不可缺少的整體,在功能上具有多重聯系。中醫外治法具有不良作用少、辨證論治與整體治療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緊密結合等特點,這也是中醫治療基本的基本優勢。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眩暈取得了較為滿意的實際效果,具體的治療機制及遠期療效有待未來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合平眩足浴方可減輕肝陽上亢型眩暈患者的眩暈癥狀,改善臨床癥狀,效果值得肯定,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