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基礎。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有著悠久的歷史且一直延續至今。每個階段,國人都根據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傳播對象的客觀需求在傳播內容、傳播路徑與方式、傳播主體上進行調整與完善,力爭讓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傳播得更深遠、普惠世界。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以及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的比拼日漸為大眾所關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體自覺性、自信力也顯著提升,隨著“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出現了新的特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是中南民族大學李錦云副教授的最新專著,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發行。全書共七章,計25.9萬字,資料翔實、內容豐富、邏輯清晰,聚焦于新世紀尤其是新時代以來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格局,試圖勾勒出當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全貌,為學者和普通讀者展現新時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路徑和特征。縱觀全書,其價值和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運用綜合的研究體系,理論和實踐價值較高。全書運用傳播學、歷史學和民族學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從跨文化傳播理論層面提出要結合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色來調整與規劃具體的文化傳播內容,探尋與檢驗多元傳播路徑與舉措以降低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文化折扣、規避文化壁壘、促進傳播效果最大化。同時,該書還將歷史學的史料梳理與民族學的田野調查成果充分運用作為該書理論觀點的有力補充與資料佐證。全書行文體現了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合,理論性與實操性相統一的特點。
其二,采取多種研究方法,論據充分、準確、可靠。該書翔實的資料,源于作者多次的實證調查、研究公開發表的高質量科研論文和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提供的材料。在調查研究階段,作者著重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獲取的資料具體、真實并較為系統。作者在文獻整理中,重點關注了國家戰略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之間的互動關系、相關職能部門為我國56個民族的文化對外傳播提供的政策導向與資金支持、現有的學術研究成果對中華文化傳播的成功路徑與案例的分析等重要議題。在此基礎上,聚焦21世紀以來的新變化,將現有文獻未關注或關注不多的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議題繼續寫下來。在論證中,作者重視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較好地做到了論從據出。
其三,論點及結論合理,創新點提出。該書較同類研究而言,更加完整而全面地對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體、路徑與形式進行綜合提煉與呈現,并總結了其特點。作者認為,當代的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在官方和民間兩大傳播主體主導下,通過以下路徑進行對外傳播,其中傳統路徑包括實體傳播(文化展演、文化博覽會、中華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民族博物館)、大眾媒介傳播(紙媒、電子媒體)、民間文化交流(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創新路徑包括非遺傳播(交流互訪、依托非遺展會全方位傳播、發展文創產業等生產性傳播、搭載新媒體、開拓青少年傳播市場)、市場化傳播(文藝市場演出、海外開店、借力傳播)等,并且這些路徑與形式在21世紀呈現出新的特點:第一,由早期的依靠演員現場展演的人際傳播、實體傳播逐漸向依靠大眾媒介藝術化呈現的媒介傳播轉變。第二,實體傳播與大眾媒介傳播在新時期的民族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往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人際傳播活動往往通過大眾媒介的二次傳播進一步提升其傳播效果。第三,新科技的使用以及目標受眾范圍的擴大,尤其是年輕受眾成為新時期民族文化傳播的重點目標人群,使得當代的民族文化傳播在內容和路徑選擇上呈現出科技化、年輕化、時尚化的新特點。作者始終認為,在新時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一定要注重幾點:第一,在傳播內容上要注重凸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多多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與發展。第二,新時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路徑與形式上要兼收并蓄,多措并舉,不拘一格,不斷拓展。第三,要注重對傳播路徑及傳播效果的效驗工作,切實穩步推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事業的發展。

其四,選擇的田野點特色鮮明,具有典型性。該書在前期資料搜集整理基礎之上,鎖定具體調研地,深入文化資源豐富省份進行田野調查,對現有文化對外傳播路徑、形式、經驗和問題進行宏觀梳理。同時對重點省份及其品牌案例進行重點研究。如,該書主要調研點是云南省,云南省世居少數民族最多(25個)、特有民族最多(15個)、跨界民族最多(16個)、邊境線最長(4060公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界多。其民族文化類型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多、對外傳播實踐活動豐富,最具研究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因此作者重點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開展田野調查。在對云南省非遺中心及民族文化館等調查中,通過深度訪談、實地觀察等方式獲取了大量感性資料與研究材料。大量案例不僅豐富了該書的論據,也提升了全書的可讀性與真實性,有力地佐證作者的觀點。
全書作為一個致力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對外傳播研究的中青年學者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既是對作者本身研究興趣的一個回應,也是對相關研究者研究成果的一個補充與延伸。不但可以豐富讀者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對外傳播整體概貌的認知,更對當下以及未來進行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執行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和現實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