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的“星鏈”互聯網衛星星座在俄烏沖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但破壞了俄軍試圖讓烏克蘭基礎通信系統失效的企圖,而且還廣泛被用于烏軍的作戰行動中。與之相應的是,俄羅斯于10月22日利用“聯盟-2.1b”運載火箭將“球體”衛星星座的首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俄媒稱,“球體”衛星星座由超過600顆衛星組成,它的功能與美國的“星鏈”和英國“一網”互聯網衛星星座類似,但性能更加強大。
俄發射首顆“球體”項目衛星
? 俄塔社10月23日稱,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宣布,莫斯科時間10月22日22時57分,“聯盟-2.1b”運載火箭從俄東方航天發射場升空,將“球體”項目首顆衛星“斯基泰人-D”和3顆“信使-M”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 報道稱,這是東方航天發射場在2022年的首次發射,也是“聯盟-2.1b”運載火箭首次完全使用新型萘基燃料發射,之前該火箭只有第三級才使用這種環保型碳氫燃料。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在聲明中強調說:“萘基燃料的優勢在于減少有害氣體排放,并顯著增加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
? 但最讓俄羅斯媒體關注的是這次被送入預定軌道的“斯基泰人-D”衛星。俄羅斯《消息報》稱,該衛星屬于“球體”衛星星座的首顆實驗衛星,負責測試俄羅斯未來寬帶互聯網衛星技術。報道稱,俄羅斯聯邦副總理兼工業和貿易部部長丹尼斯·曼圖羅夫表示,整個“球體”衛星星座將由600多顆衛星組成,主要目標是通過創造新的太空技術、系統和產品來確保俄羅斯的高質量空間服務,以實現經濟的有效數字化轉型,并確保俄羅斯聯邦的安全。“它的功能與‘星鏈’‘一網’等外國互聯網衛星類似。”
與美國“星鏈”不完全相同
? 雖然俄媒在報道中普遍將“球體”衛星星座與美國“星鏈”衛星星座相提并論,但兩者其實在設計和功能上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 據介紹,美國“星鏈”衛星星座規劃由1.2萬顆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小型衛星組成,主要軌道高度在300-400公里,通過圍繞全球的衛星網絡提供高速網絡服務,從而擺脫地面基站的束縛。截至2022年9月,近地軌道上共有2300顆正在運轉的“星鏈”衛星。外界對“星鏈”的進一步軍事化潛力充滿憂慮,特別是該衛星采用模塊化設計,理論上可以通過更換任務模塊,例如搭載光學/雷達成像設備以執行對地觀測或反導預警等任務。“星鏈”龐大的衛星數量,使得對手干擾或破壞其功能的難度非常高。但到目前為止,“星鏈”衛星搭載的仍只有通信模塊。
? 相比之下,俄羅斯“球體”衛星星座擁有的衛星數量少得多,總共只有600顆左右,不過它們的功能更為復雜。按照俄羅斯前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經理德米特里·羅戈津的說法,“球體”衛星星座項目包括運行在不同高度的多種衛星,具備衛星通信服務、對地觀測等不同功能,從而讓俄羅斯擁有“最現代化的太空通信和監控系統”。
? 其中,運行在距離地面3.6萬公里地球靜止軌道的包括“快車”和“亞馬爾”兩大系列國有通信衛星,它們屬于高端通信衛星。例如,2019年發射的“亞馬爾601”衛星重5.7噸,自帶18個C波段轉發器、19個Ku波段轉發器、26個Ka波段轉發器,可以為俄羅斯、東歐、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部分地區的客戶提供高速寬帶服務。此外,還有運行在高橢圓軌道的“快車-RV”通信衛星,主要用于提供北極互聯網服務,預計將于2025年底發射首顆衛星。
? 而10月22日發射的“斯基泰人-D”衛星質量不到200公斤,功耗約為250瓦,有效壽命為3年。它屬于“斯基泰人”衛星系統,后者才是與“星鏈”功能接近的寬帶互聯網衛星。俄羅斯專家解釋說,由于俄羅斯寬帶互聯網衛星星座運行在870公里的軌道高度,高于美國“星鏈”的運行高度,且主要服務對象集中于俄羅斯附近,因此只需要288顆衛星就足以確保“完全覆蓋地球表面”,并可以為俄羅斯周邊,尤其是地面通信設施稀少的北極航道沿線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和通信服務。此外,“球體”衛星星座中還包括用于物聯網的“馬拉松”系列衛星。物聯網設備對網絡連接有著高帶寬和低延遲的苛刻要求,因此,“馬拉松”系列衛星的運行軌道高度最低。
? 除了種類多樣的通信衛星外,“球體”衛星星座還包括“檢閱”地球遙感衛星和“金雕”對地觀測衛星。羅戈津表示,這些衛星將配備有雷達和光學傳感器,“將使我們能在夜間和透過云霧看到地面情況”。
? 由此可見,有著俄羅斯國家背景的“球體”衛星星座功能遠比“星鏈”復雜,而且帶有明顯的軍事用途潛力。
? 盡管俄羅斯的“球體”衛星星座規劃龐大,但該項目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整個計劃的費用驚人。此外,當前俄羅斯民用通信衛星大量使用外國部件,在遭遇西方嚴厲制裁后,如何提升衛星的國產化率,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摘自《環球時報》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