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老年大學校長 王忠運
這是一所擁有眾多榮譽的老年大學:學校先后榮獲“全國示范老年大學”“全國先進老年大學”等榮譽稱號;2021年12月,被中組部、人社部表彰為“全國老干部工作先進集體”;辦學成果豐碩,辦學經(jīng)驗多次在全國、全省重要會議上交流發(fā)言;學校人才薈萃,先后涌現(xiàn)出一批“風范長者”“優(yōu)秀教師”等先進個人。這所學校就是我現(xiàn)在擔任校長的湖北省襄陽市老年大學。
虎年伊始,我光榮退休,接任襄陽市老年大學校長一職,接過了老年大學改革發(fā)展的“接力棒”。之前長期在市政府工作,雖分管過教育部門,但任校長還是第一次。面對組織的重托和老同志們的信任,面對學校赫赫的榮譽,我既感到無上光榮,同時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
為了盡快熟悉老年大學工作,我先深入相關單位、部門調研全市老齡社會狀況,了解到襄陽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百萬,占總人口的20.7%,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受限于課位問題,老年大學報名十分火爆,“一座難求”現(xiàn)象突出,這也讓剛步入老年的我感同身受。進一步化解市老年大學課位供需不平衡的瓶頸,是我擔任校長后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老年大學向基層延伸可以最大限度擴大各級老年大學容量,很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市情,滿足老同志“家門口”上學的美好愿景。近幾年,學校一直在做這項工作,我需要做的,是繼續(xù)推進,發(fā)揚光大。
3月17日開始,我?guī)ьI校調研小組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專門調研了全市22所老年大學(學校),了解到全市已建成鄉(xiāng)鎮(zhèn)(街道)老年學校81個、村(社區(qū))老年學習點307個,初步形成了“一藤多瓜”“一樹多花”的辦學格局。同時,也發(fā)現(xiàn)全市老年大學“座”的數(shù)量缺口仍然很大,辦學覆蓋面也不均衡,老年大學向基層延伸工作任務還很重,情況也很復雜。
調研結束以后,我覺得這個難題要盡快解決,應該要讓老同志們盡快看到希望。于是,我向市委老干部局提議,由老干部局成立了班子成員牽頭的工作專班,統(tǒng)籌了市委老干部局和老年大學的力量,明確今年在全市40%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30%的社區(qū)建立老年學校(教學點)的目標任務;爭取省市級財政建設老年大學項目相關經(jīng)費支持,對各地各單位推進基層學校建設,區(qū)域覆蓋面大、辦學效果好的學校予以經(jīng)費支持,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全市黨建考核內容;每個縣(市、區(qū))打造1~2個示范老年大學(學校)、教學點,五年要形成覆蓋全市的市、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四級老年大學(學校)網(wǎng)絡,鄉(xiāng)鎮(zhèn)(街道)原則上應有1所老年學校,80%的社區(qū)、40%的村建有老年教育教學點。計劃到2025年,縣級老年大學建筑面積達到省級示范校標準,鄉(xiāng)鎮(zhèn)(街道)老年學校建筑面積達到200平方米以上。專班督辦小組負責推動方案落地落細,盡快打通各級老年大學服務老同志的“最后一公里”,讓老同志們在家門口生活、上學兩不誤。
在我看來,推進全市老年大學高質量發(fā)展,應力爭把市老年大學打造成高質量發(fā)展的典范。而要做到可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首先硬件建設必須要跟上。
學校二期工程已于今年3月底投入使用,三期工程建設成為制約市老年大學發(fā)展的瓶頸。這幾個月,我做了系列推動工作,三期工程兩次經(jīng)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目前遷移校園內和校園外居民區(qū)的拆遷資金基本到位,工程有望在一年半后竣工并投入使用。屆時,市老年大學校區(qū)將往北拓展25畝,總面積將達到48.5畝,預期容納學員30000余人。今年4月,市財政投入600多萬建設的集安全管理、網(wǎng)絡覆蓋、人臉識別、監(jiān)控報警、遠程直播教學、網(wǎng)上報名為一體的智能化、信息化校園項目已竣工。三期建設完成后,市老年大學將成為一體化生態(tài)智慧新校園,將承載更多老同志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上學夢。
硬件問題暢通了解決渠道,信息化校園建設也基本實現(xiàn),下一步就是想方設法做到更高質量地辦學。
這些年,在劉德政等老校長的謀劃帶領下,市老年大學建設了完備的教學體系,通過開設“銀發(fā)智庫”高級研究班、實施“四名工程”等舉措,學校教學水平達到全國前列。目前,在校學員1.4萬余人,每周上課學員2.3萬人次,辦學規(guī)模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但是對比發(fā)達地區(qū)仍然有一些差距。如何在這個好的基礎上真正實現(xiàn)教學高質量發(fā)展呢?這是我常思考的問題。
新時代老年人文化內涵深,精神需求高,我剛剛退休,對此有同感。相應的,學校的課程設置也要緊跟時代的潮流,適應大量剛跨入老年行列的“年輕老年人”的文化品位,這對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教學的高質量首先需要有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這幾年,學校培養(yǎng)了一支懂政治、懂教育、懂老年、懂責任的“四懂”教師團隊,為學校前期的教學打下了良好基礎。下一步,我打算通過名師評選、先進教師宣傳報道持續(xù)提高教師的政治待遇,通過強化教師培訓、提升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等舉措來增加教師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在制度保障的同時,我覺得還需要情感留人,應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薪酬待遇,在生活細微處多關懷教師。學校三期工程將建設800多平方米的校園食堂、教師休息室,方便教師就餐和休息,形成更具溫馨生活氣息的一站式教學生活新校園。
作為基層老年大學的校長,我既腳踏實地干具體工作,又不忘提醒自己仰望星空放寬眼量——時刻關注國家出臺的涉老政策。面對社會熱點中關涉的老年難題,我通過日常調研、意見征集等多方了解研究,力爭破解這些難題。2022學年,學校擬開設拾穗者“讀城”研習、茶藝與花藝、老齡金融、VR全景教學、人物速寫等學科,這些學科適應時代發(fā)展,也滿足了部分老年學員融入時代潮流的美好向往。
從今年2月到任,至今也有4個月的時間了,經(jīng)過這段時間和同事們的攜手前行,我收獲很大,也更有信心了。老年大學的高質量發(fā)展關系到全市廣大老干部、老同志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帶領全校職工,傾力打造全市高質量老年大學,打造中西部地區(qū)非省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老年大學“排頭兵”,著力催綻廣大老同志的“夕陽紅”,賡續(xù)“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