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秦一琛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國內和國際上都有一定的研究。生態環境這個詞需要追溯到1982年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當時是由黃秉維院士在討論過程中提出的,他指出,平衡是動態的,自然界總是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所以用保護生態平衡不妥,應以保護生態環境替代保護生態平衡。
農村地區生態環境這一概念幾乎是同步的。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蘇州大學教授金太軍認為,農村生態環境就是處理好農業生產內源性污染、農民生活垃圾污染、工業轉移外源性污染和城市垃圾轉移污染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廣義上講,農村生態環境是村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其經濟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狹義上講,農村生態環境就是要保護好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各項現有資源,同時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中,伴隨著我國農村整體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現。分鄉鎮高度重視環境保護事業,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從鎮情、村情出發,在治理中求突破,擬定制度,調整政策,政府主導,村民參與,全員治理,總結出了符合分鄉鎮農村實際的農村環境治理經驗。
1985年,分鄉鎮森林、植被覆蓋率分別為21.9%、41.7%。水土流失嚴重,每畝溝壑密度110米,年侵蝕規模達每平方公里9000噸,被北京的專家稱為“南方的黃土高原”。該鎮的老干部袁國悅曾說:“分鄉要想發展起來,必須要消滅荒山。”那個時期,村民的生活是沒有色彩的,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在泥巴堆里玩耍,放眼一望都是黃突突的山體。1980年以后,全鎮開始了以植樹造林、消滅光禿山為特點的林業建設,自此荒山治理工程正式開啟,全鎮的環境也步入新階段。當時明確了造林綠化將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國策之一。
在1984年,縣林業局在百里荒牧業鄉飛機播種造林359公頃。1985年,在金竹、普溪等地飛播造林4813公頃。全區人工造林184公頃,其中,金竹鄉跡地更新15.3公頃。零星植樹885100株。1986年,全區7748公頃無林地面積中,有2800公頃屬頁巖光禿山,34個村被列為全縣荒山治理重點村,其中,大旺坪、高家堰、王家灣、十字溝四個村的荒山面積分別為641、603、545、526公頃,依然被譽為荒山村。政府部門的重視是大力治荒的前提。據統計,1987年8月,全鎮開始治理荒山,成立治理金竹一帶十萬畝荒山領導小組,拉開了“撬頁巖抽槽整地,搬客土植樹造林”“五年消滅荒山,六年綠化分鄉”的國土整治、水土保持工程序幕,每年組織萬名勞動力進行2至3次植樹造林行動。當時,全鎮經常出現萬人植樹的盛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荒山治理逐步進入大眾視野,成為農村生態覺醒之路的起點。
在長期山體荒蕪的影響下,治荒的觀念逐步進入大眾視野,政府層面也采取多種措施治理荒山。從1990年開始,全鎮堅持“三為主、三為輔、三并舉、四手抓”(以生物措施為主,以工程措施為輔,以分村分片治理為主,以集中開發為輔,以農村勞務工為主,以國家扶持為輔;人工造林與封山育林并舉,科學造林與科學管理并舉,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舉;一手抓頁巖治理,一手抓山地開發,一手抓造林綠化,一手抓林政管理),舉全鎮之力實施防護林建設和國土整治工程。在1992年,荒山治理和植樹造林最終取得階段性成效。通過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全鎮植被覆蓋率達到38%,該鎮還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
1992年以后,全鎮將污染防治擺在突出位置。首當其沖的是關于煤礦區水污染問題,1992年9月24日,縣政府組織召開會議,討論關于解決分鄉鎮大石溝一帶煤礦區水污染問題的辦公會,確立了“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由政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在這個前提下,鎮政府爭取資金3萬元,興修渠道和蓄水池,解決了大石溝村污染水問題。但是這還不夠,1995年12月11日,鎮環境衛生管理所成立,配有手扶拖拉機一臺和2名清潔工人,負責中心集鎮建成區街道的清潔衛生和日常衛生管理,對單位、個體經營戶、居民戶等五類用戶每月收取5至50元的衛生費,對臨時地攤、菜攤每天每個收取0.3至0.5元的衛生費,有效控制了集鎮環境污染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收取一定的費用對于規范居民行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就鄉鎮而言,這僅僅是一方面。1997年7月18日,鎮政府又取締了投產2至3年的插旗、袁家沖、大旺坪三個村的造紙廠,減少了廢水污染,同年8月至2001年8月,先后關閉了34家無證或證件不全、亂采濫挖、嚴重破壞礦山資源的鎮、村、戶辦煤礦。
在這個背景下,一直到2000年,鎮域內未發生環境污染事件。鎮環境衛生管理所的3名職工,用農用汽車轉運垃圾,除鎮財政每年補貼1萬元經費以外,環衛所向受益單位和居民戶每年分別收取60至3000元衛生費,年衛生費收入2萬元,污染防治工作逐年得到重視并付諸實施。
隨著居民素質的提升及環保意識的覺醒,2002年以后,分鄉鎮全鎮環境形象得到明顯提升。2002年,修建集鎮排水溝500米,徹底解決了該集鎮區域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問題,并進一步加強集鎮管理,加強環衛工人配備,每天安排人員對道路進行清掃,確保集鎮清潔、衛生。
但是,并不是解決了污水問題,集鎮環境保護就一勞永逸了。2009年,該鎮申報了城鎮垃圾填埋場項目,完成了集鎮至垃圾填埋場1.6公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建設,同時,為了扭轉長期以來村民傳統的生活習慣,積極入戶宣傳環境衛生相關法律法規、門前三包等內容,與此同時,通過村民自評、互評的辦法評選了120戶“農村環保示范戶”,使村民的環衛意識得到增強,進一步加大了集鎮清潔力度。
推動居民自發開展環境整治是該鎮生態之路的應有之意。2009年,全鎮開展了以鄉村清潔工程為主體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及普百旅游線路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組織沿線村民清理路邊雜草和垃圾堆積物,實施生態家園建設項目。沿線村如普溪河村、高場村公路垃圾全部清零,新建垃圾房2個,購買垃圾桶125個,村莊清潔行動中,積極引導村民植樹,清理門前屋后的雜物,進行房屋立面改造,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全鎮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2010年,該鎮把村莊整治和清潔行動作為環保的重要抓手,以整治雜物亂堆亂放、垃圾亂倒、污水畜禽糞便亂排、改水改廁為重點,指導普溪河、聯合、大中壩、界嶺、金竹等重點村開展村莊整治和村莊建設,推動普天、宜保公路沿線開展小康房建設,人們居住環境得到較好改善。普溪河村被評為區級第一批生態示范村。
我們都知道,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場是城鎮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序開展城鎮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2011年至2015年,該鎮投資2792萬元,完成集鎮垃圾填埋場建設,實現全鎮3.8萬人生活垃圾的規范處理,達到垃圾日產日清,進一步提高了集鎮垃圾處理能力。該鎮逐年加大環境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新增環衛工人6名,采購垃圾清運車1臺,增設垃圾箱250余個,實現了普百線、宜保線兩條公路主干道垃圾清運全覆蓋。同時,對界嶺、棠埡鄧村開展環境整治,村域面貌大幅改善。
總體來說,這個舉措了解決了鎮域部分垃圾問題,但是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依然還沒有覺醒。2015年,該鎮投資45萬元,在南埡村新建垃圾中轉站一座,將全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升至69%,有效解決了村內垃圾清運不及時的難題。在此基礎上,全鎮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生態鄉鎮”,南埡、棠埡村被評為“宜昌市市級生態村”,在環保事業上取得了階段性成就。
2016年至2020年,該鎮重點推進施工現場揚塵監管、道路揚塵污染管控、集鎮區域清掃保潔力度、采石行業粉塵治理,發布禁鞭令,對粘土磚窯進行清查。每年春、秋兩季堅持開展秸稈禁燒巡查,對重點區域實行重點監管、巡查督辦;整改了涉及水汽污染的10家養殖場,自查整改養殖場137家;建設垃圾填埋場1處、垃圾中轉站2座、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中心1處;完善宜保路、普百路沿線垃圾分類投放崗亭等環衛設施,打造全區垃圾分類創新試點;開展河道修復等專項整治行動,關閉采砂場3處。
2019年至2020年,分鄉鎮污水管網設施正式投入運行,生活污水通過管道輸送到污水處理廠,不再直接排入河流,并且每兩月進行一次全鎮環境衛生大檢查,每季度評優一次,在全鎮營造了良好的環境衛生氛圍。
據統計,我國有60%以上的農村在環境保護上忽視了對農村地區法律法規的建設,農村地區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給農村生態環保事業造成不可估量的阻力。強化農村環保制度建設是基礎,尤其是法律法規建設,可以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律是發展的底線,觸碰底線必將受到懲罰。鄉鎮須采取內外相協調的方式健全農村法律法規,最基本的就是要加強對《環境保護法》的普及和監督。認真履行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職能,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依法管理農村生態環境。以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自然生態保護為重點,完成既定的環境保護目標,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逐年好轉。
當然,在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的基礎上,要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因地制宜,出臺飲用水安全管理條例、污水處理管理條例、秸稈禁燒工作條例等地方法規,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第一,要強化環保理念的媒體宣傳。通過播放廣播,張貼過街宣傳標語、宣傳畫,發放宣傳資料公開信等各種形式進行環保理念的宣傳,該舉措能極大地增強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提高公眾關心生產生活環境,主動參與環境建設,依法維護自身環境權益的自覺性,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第二,要對居民進行科普教育,比如,以現場觀摩會等方式宣傳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技術,并進行推廣,培養農村對新興技術的重視程度。第三,開展爭優評比活動,比如,通過開展“最美家庭”“衛生家庭”等比賽活動,通過適當的獎懲機制,充分調動農民愛衛生、愛環境的自覺性,提高了農民參與環保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再深入一下,還應該創新宣傳渠道,比如,舉辦環保專題培訓班,可以依托送戲下鄉、三送三扶等活動,把環保理念融入文藝作品,生動形象地宣傳環保理念。還可以制作一些環保知識素材,提供給民宿、農家樂、景區、公共場館,利用室內外電子屏做好環保公益宣傳工作。可以在中小學生中積極開展垃圾分類活動,比如,宜昌市夷陵區的“生態小公民”已編印成教材發到每個中小學生手中,這是一項成功的生態實踐。
因地制宜推廣實用的農村環境保護技術,是高質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支撐。隨著農民用水設施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呈增長趨勢,生活污水處理迫在眉睫。對分鄉鎮而言,中洲山等村可采用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對于居住比較集中、有一定規模的村,比如分鄉場村,可采用集中式污水處理技術將農村戶用廁所廢水、洗浴廢水、洗衣廢水、廚房廢水(“四水”)和中小學校、文化場所等公共場所產生的污水全部納入收集處理系統。目前,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設施在某種意義上較好地解決了集鎮污水排放問題,而山大人稀的部分村,污水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需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實現應收盡收、應納盡納、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