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民族學院 錢婷婷
巴人是一個對中華文明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古老族群,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傳說中的伏羲氏時代。《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有巴國。太皞生咸鳥,咸鳥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先秦時期,巴人廣泛活躍于現今渝、湘、黔、川、陜、鄂等地,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建立過繁盛一時的巴、蜀等古國,在戰國末年被秦納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統治之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巴人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文明,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學術界一直致力于對巴人的研究,除了其創造的輝煌文化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巴人與古代西南地區的族群以及現代土家族有密切的聯系。
古代西南地區族群與巴人息息相關,在管維良教授對巴人的研究中可知,巴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分為四部:后龍蛇部遷徙到陜西漢中一帶最終融入漢族;弓魚部沿江而上到達漢中盆地融入周文化;魚鳧部遷入四川平原建立蜀國,并發展了三星堆文明;白虎部遷到今重慶涪陵一帶建立巴子國并逐漸成為后來巴人的主體[1]。土家族研究巨擘潘光旦先生,認為巴人是現代民族土家族的祖先,巴人進入武陵山區后與當地的族群濮人、僰人、烏蠻、板楯蠻、賨人、江西遷來的彭氏、漢人融合,形成了現代民族土家族[2]。巴人從傳說時代一直延續至今,是一個古老而又生命力旺盛的族群,對巴人的研究有助于探索人類文明的起源,巴人在各個時期的演變是研究土家族歷史與西南民族史的重要線索。從宏觀層面上看,巴人可追溯到距今204萬年前的巫山猿人,經歷部落遷移、國家繁盛衰亡、族群融合發展仍活躍在中華大地上,對巴人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形成過程。如此具有傳奇色彩的古代民族吸引了朱圣鐘教授的關注,并一直深入鉆研古代巴人的歷史、地理問題,遂有了多學科結合的專著《族群空間與地域環境—中國古代巴人的歷史地理與生態人類學考察》(以下簡稱《族群空間與地域環境》)。
《族群空間與地域環境》主體部分一共分為八章,前文有序和前言,后有主要參考文獻、附表和后記。序部分是擔任中國古都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職務的朱士光教授為本書作的序,前言部分則是從族群概念、族群屬性、巴人族群空間與環境關系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本書的幾個特點以及本書能產生的社會效益進行了簡要介紹。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巴”字含義的由來、巴人族群概念的界定和巴人族群居住地及其地域空間;第二章主要論述了巴人早期(巴建國以前的時段)起源地和巴人的遷徙狀況等;第三章對巴國的建立、巴國的疆域以及都城變遷、巴國境內的族群及其分布等問題做出了詳細分析;第四至六章分別闡述秦漢時期巴人族群及其分布、魏晉南北朝時期巴人族群及其分布、隋唐時期巴人族群及其消亡與最終的歸宿;第七章介紹了巴地區的氣候、植被、動物、水文狀況及其變遷和巴地區礦產資源及其開發;第八章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巴人族群的生態人類學分析,主要從巴人族群的地域空間、巴人族群與其他族群的互動、巴人族群與地域環境的互動以及構建的巴人族群生態系統模型四個方面來分析;主要參考文獻不作贅述;附表列了《虎鈕錞于及其他類型錞于分布簡表》;后記是朱圣鐘教授關注巴人群體的經歷以及為這部著作付梓所做的努力。該書篇幅宏大,內容豐富,運用了大量史籍文獻資料,結構清晰富有條理,論述嚴謹且一氣呵成,讀之使人收獲良多。
朱圣鐘教授在前言中就寫到《族群空間與地域環境》討論的是一個歷史族群巴人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歷史發展軌跡,在本書中所梳理的巴人族群歷史發展過程及規律可為各級政府在制定民族發展戰略和規劃時提供參考[3]。書中運用大量史料如《魏書》《漢書》《華陽國志》《風俗通義校注》《山海經》等,作者收集了相對完備的歷史上有載的史料進行論證說明,如夏朝及以前有關巴人的歷史記載就列舉了六條史料并對其進行一一分析。通讀該書可以發現,該書有幾個明顯值得關注的地方。
首先,本書的突破和創新之處顯然在于跨越原有的研究理念與方法,引入生態人類學的相關理論研究民族地區的歷史、地理問題,提出“族群空間是一個動態的四維空間”概念,對中國古代巴人賴以生存、繁衍的地域環境,特別是唐代及其以前歷史時期的生態環境進行了頗為全面、充分的復原研究,以及在此基礎上論述巴人族群與其地域生態環境的人地互動關系,從生態人類學的視角分析巴人族群的社會文化特征,提煉出巴人族群生態系統模型。國內一些專家認為生態人類學的最早發源是19世紀歐洲的地理學派,歐洲地理學派從環境角度去研究社會文化,到20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的一些生態人類學家如斯圖爾德、懷特、馬爾薩斯等人提出的理論學說在國際生態人類學界占據主導地位,對學界的影響較大。全球生態問題的緊迫性,使得更多的人類學家投入到生態問題的研究上,隨著國家對生態問題的重視我國生態人類學的發展蒸蒸日上,通過檢索各類網站發現,近十年來生態人類學方面發表的論文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蘇聯教授切博克薩羅夫到訪中國與林耀華教授共同到中國邊疆做實地調查后合著的《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可以視為我國生態人類學的開端,是從經濟類型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角度展開分析的早期研究實踐。由于人類的社會文化受環境的影響制約非常大,從歷史傳統的角度解釋始終有限,而以環境這個新的視角去看待社會文化或許有新的發現,這些新發現不僅具有學術價值,還對巴人族群曾經聚居地區的研究、保護生態環境與脫貧致富也具有資政借鑒意義。
其次《族群空間與地域環境》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古代族群巴人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的地域變化及族群演變,對巴人族群起源、巴人族群分布與遷徙、巴國疆域及其演變、巴人最終的歸宿、巴人與土家族及相關民族的關系等。雖然這本書的亮點在于應用跨學科的視角,如此完善的對古代族群巴人的細致討論令人興奮,書中關于巴人的推論與辨析對推動巴人研究、巴蜀文明、巴渝文化及土家族歷史、西南民族史乃至中華民族歷史的形成意義重大。在學術界,研究巴人群體的學者不在少數,有對巴人起源的考證研究,有對巴人族群與其他族群的關系研究,有從歷史遺存研究巴人族群,有對巴人族群的文化研究,此外,與古代巴人歷史地理相關的研究有孫俊《戰國秦漢西南族群演進的空間格局與地理觀念》①、魏曉芳《三峽人居環境文化地理變遷研究》②以及李星明《自然地理環境對先秦巴地文化的影響》③,這三篇文章都涉及了巴人古代族群分布與空間布局,是對古代巴人歷史地理的初探索。以上可以看出對古代巴人研究的各個方面都涉及一些,但都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具體論證,系統全面的論著較少,而朱教授一書僅是對“巴”字的由來就羅列了主流的十三種說法,強調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待巴人族群的概念問題。對巴人族群起源地的爭論,目前主要的有清江流域說、巫山說、漢水流域說等,這些學說固然建立在一定的史料基礎之上,但是巴人族群早期的資料不足,尚存的大多也無法考證,所以存在辯駁無可避免。朱教授在文中利用文獻法和考古法結合的形式推論巴人族群的起源地,增加了可信度。巴人建國確鑿不移,但巴國建立的時間、地域等問題仍然是未解之謎,朱教授通過對巴人史料的梳理,推斷巴國始建于西周初年,對巴國疆域的變化也充分結合史料進行論證,對巴國滅亡以后的行政轄屬,以及巴人的分布和其他族群遷入巴地的情況都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在對巴人最終歸宿的討論中,朱教授認為巴人大致有兩個去向,一是受漢族文化的熏陶而逐漸文化整合;二是融入其他少數民族群體成為后世族群的一部分,如與巴人聯系密切的土家族。
再次《族群空間與地域環境》中應用的豐富多元的研究方法如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物候學、孢粉分析、地層學[4]極大地增強了本書的科學性。作者尤重視采用科學的技術方法對現存史籍資料去偽存真。就方法論本身來講,純人文學科出身的學者要打破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之間的壁壘是相當不容易的,不論是思維方式的切換還是實際操作技術的應用都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與時間,但是面對學科細化的現狀與歷史地理復雜性之間的沖突以及歷史地理的研究對象具有多層面、多視角的特征[5],多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應用顯得越來越迫切。對歷史文獻的分析,從自然科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中借鑒有利于歷史、地理研究的方法,才能有新的眼光。不管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科學研究方法只要是有利于歷史文獻的考證分析、有利于推動學科發展就都是值得探索的。開放包容、充分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才能保持繁榮旺盛的學科生命力[6]。
當然,作為一部力求從生態人類學的角度探討民族地區歷史地理的學術專著,《族群空間與地域環境》也存在一些可以進一步提高和改進的地方。比如書中雖然引入了生態人類學,但關于巴人族群生態人類學的具體分析的深度卻略顯不足,相關內容約占全書的6.25%。關于巴人族群從起源到最后融入其他族群的歷史是本書的研究重點,作者主要從地域分布與政區設置等方面展開了相當詳盡的討論,但如果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生態人類學的角度展開深入分析,或許有助于更全面的把握巴人族群的歷史變遷,也更能凸顯出該書主旨之一的生態人類學考察。此外,引入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是該書的特色之一,然而眾所周知,人類學對于其他學科的重要貢獻在于研究方法上的田野調查,就該書所呈現的內容而言,對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使用還相對有限。當然,如何有機而合理地引入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切實推動以史料分析見長的傳統文史學科的發展與范式創新,這乃是當下學界的一大挑戰。
注釋
①孫俊.戰國秦漢西南族群演進的空間格局與地理觀念[D].云南師范大學,2016.
②魏曉芳.三峽人居環境文化地理變遷研究[D].重慶大學,2013.
③李星明.自然地理環境對先秦巴地文化的影響[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