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云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各項思想的主線。正確認識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實現偉大奮斗目標的內在要求,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堅持、發展及繼續深入探索,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堅守、傳承和弘揚,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具體從政實踐經驗中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人民情懷的彰顯。從生成邏輯上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邏輯、群眾路線歷史邏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是由全體人民共同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主體,是歷史車輪不斷前進的推動力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其理論邏輯來看,傳承和拓展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人民群眾是促進社會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從事社會實踐者的總稱。認可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就是堅持社會歷史向前發展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推動這一科學觀點。從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宰制力量出發,必然得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結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現實的斗爭,必須動員廣大群眾參與。[1]習近平總書記堅定認為,身處生產和生活第一線的人民群眾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
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生產者,是重大社會變革的支配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只知道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懂得維護人民的利益。蘇聯共產黨執政失敗印證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群眾史觀的無比正確性,中國共產黨絕不重蹈其覆轍。中國共產黨是從無數困苦中走出來的,在風雨中走過百年離不開無數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幫助。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始終堅信,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黨的勇氣之源,是最偉大的英雄。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領路人,在與壓迫人民的“三座大山”的斗爭中對群眾工作進行了深刻總結,逐步形成了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其歷史邏輯來看,堅持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工作路線,即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代言人,更是無產階級利益的忠誠守衛者,除此以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利益。歷史早已證明,中國共產黨大大小小的勝利不是依靠個人的偶然因素,而是群策群力的結果。這里的“群”指的就是人民群眾。任何偉大的事業,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斷然不會取得成功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是群眾觀點在各項具體實踐中的指導和落實,是“重要傳家寶”。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的主線,是根本路線。如果不能正確堅持群眾路線,并堅持正確的群眾路線,那么貫徹好落實好這三個路線就是一句空話。中國共產黨要牢牢記住曾經走過的路,不忘記困頓時的苦楚,才能走好前行的路。因此,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我們仍然要將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生命線,以人民為中心,永遠植根于人民,站在人民群眾之中。
進入新時代,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顯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強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其實踐邏輯來看,是新時代解決人民高質量生活需要與不均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世界上高舉馬克思主義大旗,高舉共產主義大旗,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自覺主動地找出人民群眾真正關心問題的解決辦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面對更加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環境,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人民群眾心連心,把人民的利益視為最終利益。中國共產黨要當好人民群眾的“娘家人”,圍繞人民群眾真正關切的問題,解決好所有涉及人民生產生活利益的問題。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從不曾忘卻的誓言。世情、國情、社情、黨情不斷變化,但中國共產黨對待人民的態度始終不會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不會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以人民為中心,在各項會議、講話中都能見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身影”,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圍繞人民主體論、人民動力論、人民宗旨論、人民目標論四個維度展開。
人民是歷史和社會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人民主體論,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核心。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堅信人民是自己的救世主,依靠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依靠人民建設國家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2]他強調所有黨員干部都要從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而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蘊含著無窮的力量。與資本主義不同,中國共產黨改善民生是為了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權力的所有者,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忠誠的仆人,是人民前進路上的守護者,是人民的領路人。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把人民日常生活質量的改善、人民生計問題的解決、人民的幸福指數,作為檢驗黨員干部工作的重要方面。
人民是發展的力量之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人民動力論,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3]離開深沉土地般人民的滋養,中國共產黨決然沖不破種子外殼的束縛,也長不出偉岸的枝干。事實早已證明,中國人民是最偉大的人民。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人民世代耕耘的成果,砥礪奮斗、昂揚向上的精神譜系是人民力量化身的擎天巨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所取得的各項成就皆是人民奮斗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依靠人民締造千秋偉業。離開人民,中國共產黨就會一無所有,也將一無所成。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是由人民合力書寫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激勵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內生動力,對人民群眾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關重要。”[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在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我們必須堅信人民是前進的主力軍,發展要緊緊依靠人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使人民自覺主動地投身建設,奮發進取、埋頭苦干,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人民宗旨論,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起點和最終歸宿。對中國共產黨來說,人民的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職權是人民賦予的,我們的責任就是向人民負責。”[5]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為執政黨,有歷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民的選擇。人民之所以信任中國共產黨,是因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入人心,黨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本領、實踐得到了人民的認可和真心的贊許。
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錚錚誓言。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黨一刻也不脫離人民。張思德同志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還重,他用自己的行動完成了對黨的誓言的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6]只有所有共產黨人始終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用自己的全身心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才能在砥礪前行、不懈奮斗中保持不竭動力,才能答好新時代的考卷,才能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才能繼續帶領廣大人民乘風破浪走向勝利。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人民目標論,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精華。為人民的幸福而奔波忙碌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大的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人民的向往作為執政目標,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不僅關注發達地區的發展問題,更是數次考察偏遠地區,關心落后地區的發展問題。中國共產黨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7]。
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發展的碩果要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全體人民要一同前進,絕不能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共同富裕絕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要帶給群眾真切的變化和便利,讓全體人民一齊享受今日中國之發展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人民滿意作為奮斗目標,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這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初心使命的堅守。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寶貴經驗總結,不僅傳承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及黨的群眾路線,還給黨和國家的群眾工作指明了方向,更為早日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馬克思主義群眾的發展史觀的各項定義、社會發展動力等方面出發,使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有了新的發展,對黨的群眾路線作出了新詮釋。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人民愿望必將成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達到了新高度,使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理論基礎更加堅厚,使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及黨的群眾路線有了生命力。面對當前時代的深刻變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再次豐富和拓展,是群眾路線的當代表達。
習近平的“人民江山論”深刻詮釋了人民是黨革命、建設、改革時面對困難的勇氣之源,人民的支持是夯實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和長期性的深厚根基。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是無窮的。面對復雜的工作局面,中國共產黨必須有清晰的認知和強烈的問題意識、風險意識。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所面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的危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有效指導黨和國家的群眾工作,有效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與智慧,使中國共產黨有更寬廣更堅實的群眾基礎,在跌宕起伏的激烈社會浪潮中穩住方向,緊緊掌握執政權并夯實長期執政的主動權。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底色,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不僅要帶領人民把蛋糕做大,更要把蛋糕分好,不讓任何人掉隊。當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從對發展速度的追求轉變成了對發展質量的追求,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的期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源頭上確立了發展的最終目標要求,那就是為了保障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切實改善民生,早日實現共同富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從制度建設、政策保障、組織領導等各個方面實現人民民主,確保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早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保障。
人民絕非碌碌無為之輩,人民是隱匿的歷史推手。“人民”二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現了203次,這足以突出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的堅定立場。中國共產黨人要始終把人民記在心頭,為人民利益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