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雯
近年來,從援建基礎設施到高校組團支教送教,再到“后扶貧時代”的鄉村教育走向精準施策[1],讓鄉村教育振興實現飛速發展。而地方師范高校作為鄉村教育振興的有力推動者,更是需要借助新媒體手段在“后扶貧時代”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時刻,地方師范院校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扶持政策,發揮新媒體在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獨特優勢,配合幫扶所在地政府大力推進新媒體送教助學工作,不斷拓展新媒體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的新思路、新舉措。
新媒體的產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產物,目前很多新聞平臺會因為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以及范圍廣等多個因素將其融入到整個信息傳播體系中,同時新媒體不會局限于報紙、雜志等傳統信息傳播載體,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數字化信息傳播,不僅能節省成本,還能縮短國家之間的交流距離,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快捷簡便,同時互聯網技術的存在可以保證信息傳遞過程中的隱私不會泄露。目前大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以及QQ等新媒體軟件進行現代化交流,參與到各種新聞信息的互動當中去,及時了解時代熱點以及國家政策變化。因此,政府如果能夠利用新媒體進行鄉村教育振興宣傳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工作質量,讓每一個居民意識到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性[2]。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突破空間的限制,邊遠、教學力量薄弱的學校將實現學生學業成績及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而陪伴式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以教師發展共同體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和實踐范式,使得教師團隊能通力合作,共同發展。
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更具有開放性。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在出版之前必須對信息進行檢查監督,嚴格審核之后才可以對社會公布,而新媒體則降低了信息發布的門檻,每一個人都可以利用身邊的電子設備在互聯網中表達自己的看法,不僅可以進行匿名聊天,還不需要信息的審核工作。這就是新媒體的開放性特點,雖然會導致互聯網交流中充斥著一些垃圾信息,但是同時可以確保信息的時效性。比如說當某個地區突然發布新政策,那么當地政府部門就可以利用以互聯網和手機為載體的新媒體及時將信息發布出去,讓廣大民眾以及相關部門對于新政策情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輿論影響,最大限度減少經濟損失,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在鄉村教育振興實行過程中因為各個地區之間的語言文化、民族背景等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很難進行有效的文化溝通,也就很容易會出現“文化折扣”[3]問題。因此為了能夠在新媒體發揮作用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因為文化差異問題所帶來的理解錯誤,就需要主動進行溝通交流,堅持以引進來和走出去作為工作理念,不斷減少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高新媒體鄉村教育振興水平,培養出更多高能力的新媒體鄉村教育振興優秀人才。
技術困境主要體現在新媒體技術設備的搭建方面。地方師范高校聚合教育行政機構、高校和基地學校的教育資源,搭建好“鄉村教育振興信息化平臺”[4]。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市教育局和縣教育局提供政策支持,地方師范院校負責頂層設計,基地進行專業引領,城市名師團隊構建區域輻射隊伍為課堂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通過雙線多級動力支持系統的打造,形成貫通聯動、立體交叉的互聯網絡,確保鄉村教育振興的落實。
第一,鄉村教育振興應是“整體提升”而不是“主體精準”。從影響教育的要素出發,教學過程主要是師生互動,教師既要擅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不僅要學會吸收知識,更要懂得學習。而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教學途徑是教師主體主導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影響要素。因此,對鄉村教育振興的關注不應只聚焦于教育要素中某一個主體的“精準”,更應關注整個教育過程中各教育要素的“整體提升”。[5]第二,鄉村教育振興不僅需學科引領,還需團學共助。在國家引導與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大部分落后地區的教育硬件設施與教育資源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許多教育扶貧案例已聚焦教師的自我提升,深耕課堂教學。
鄉村教育振興既需要具備一定的傳播能力,也需要較高的傳播水平的人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為人文合作提供新平臺,為人文傳播提供多個渠道并且開辟新的渠道,因此,我國與國外學術交流不斷增加,不論是人才引進還是學術研究。“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委員會和“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也在建設中,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組織聯盟,為國際傳媒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組織的遠程教師培訓要建立定期回訪考核制度。針對部分問題學校進行再培訓或指派專家隊伍扎根輔導,使得基地學校能夠擁有更充足的教育資源,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快與非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接軌。[6]同時引導受訓教師在學習理論知識后能夠進行自我反思,結合自身和學校情況,將知識聯系實際,運用到教學當中,定期組織反饋報告會議,通過輻射帶動整個學校發展。政府要加大對地方師范院校教育經費投入和扶貧基金撥付,完善老少邊遠地區學校網絡硬件設施,并帶動社會組織與企業,針對優秀困難大學生開展各項幫扶捐助活動,成立多種學業獎學金基金會,幫助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減輕其家庭負擔。
政府和地方師范高校在鄉村教育振興工作進程中不能忽視民族文化力量,要把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當中,再把這股力量融入到社會中去,引領更多的人改變教育扶貧觀念,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不僅要把握整體的培訓基調和目標,還要考慮到教師的個性化需求,針對不同年齡層次、教育背景、發展需求的參與者開展小范圍定制培訓,探索名師、名校長培訓的“雙導師制”,使其有的放矢、全面發展。在組織開展過程中要考慮地域特征,比如少數民族集聚區,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根據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對基地教師、校長開展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