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青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在新的發展階段下持續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這既是助力“三農”工作開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黨的百年執政工作經驗要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開展要堅持有序性、整體性、時代性、先進性等原則,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發展、農業繁榮興旺、農民幸福安康。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布我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絕對貧困的消除并不意味著扶貧工作的完結,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接下來的中心工作,應堅持系統觀念原則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都身先士卒,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教育群眾,在農村建設過程中起到了帶頭模范作用。農村建設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體現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還體現在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務實上。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有序開展鄉鎮、村集中換屆,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突出表明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程中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以此實現農村工作尤其是基層組織工作的有序開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治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除了黨中央,還需要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尤其是農民自身共同參與。
不同歷史時期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目標、組織架構、側重點等有所不同。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完善和發展,農村社會治理提出要實現自治、德治、法治有機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社會協商”和“科技保障”納入社會治理體系要求,充分彰顯了時代條件變化賦予鄉村治理和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要求和多保障。
從個別到一般的試驗推廣,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調整改進,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檢驗路線即認識辯證法的延伸拓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程中涌現出諸多頗有成績的示范案例,如紹興的“楓橋經驗”,許昌魏都區和遼寧白塔區的網格化組織創新,要加強對先進示范區的實地走訪和內在理路研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借鑒和改進,實現基層組織建設的先進性。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征程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開展,應推進中央和地方、干部和群眾協同發力,實現組織建設有力量,基層干部有激情,人民百姓有收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視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解決農村問題、辦好農民事情,歸根到底要靠好的基層黨組織。在廣大農村,領導和開展各項工作的核心只有一個,就是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新發展階段農村工作開展領航掌舵。
第一,注重農村基層黨組織常規工作開展。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根本要求。當前基層黨組織存在一定的弱化、虛化、邊緣化現象,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著重從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開展。加強基層黨組織對農村工作開展的全面領導,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能力,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前進。同時,增強基層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和服務意識,嚴格執行黨內法規,嚴肅政治生活,提高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能力,擔負起實現鄉村振興的責任和使命。
第二,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組織是由人組成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歸根到底是要加強基層黨員干部培養。長期以來,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社會結構和社會意識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黨員干部懶政、懈怠時有發生,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切實增強基層黨員干部的擔當意識和實干能力。劃清村“兩委”領導班子具體工作職責,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在工作中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發實干創新熱情,增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同時發揚黨的優良作風,黨員干部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嚴厲打擊賄選、貪污等違法行為,樹立清正廉潔社會風尚。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一批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基層干部,激發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活力。
第一,跟進素質培訓。持續抓好基層干部隊伍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培養復合型人才。加強對基層干部的互聯網教育培訓,使干部及時了解國家政策方向,降低“下達”時間。借助互聯網開展政務公開,縮短“上傳”成本。通過社群運營、網站門戶等平臺為百姓解決問題。
第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管理機制,如合理的借調、升遷、獎勵、政績考核等制度;改善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的工作條件,配備一定的辦公設備、興建固定的辦公場所等,調動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獲得感,吸引更多有志人員駐守農村開展建設。
第三,加大人才挖掘。社會各部門應積極承擔責任為基層組織隊伍壯大做貢獻,上級政府部門開展基層掛職鍛煉,相關高校選派駐村書記和大學生村官,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將法律條文與鄉村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形成屬于鄉村社會的鄉規民約,充分發揮道德作用,為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保障。
第一,加強鄉規宣傳。鄉規民約是鄉村群眾共同制定,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并自覺自愿履行的民間公約。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鄉規制定、修改和宣傳教育,為基層組織工作開展掃清障礙。同時,旗幟鮮明反對農村邪惡勢力和邪教組織,嚴格懲治“村霸”現象,培養一批遵規守紀的好公民,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
第二,傳承傳統美德。農村是人情社會,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僅需要鄉規約束,還需要道德教化。隨著市場經濟和互聯網的發展,農民群體意識多元化,原有的農村道德體系受到沖突,部分傳統美德被拋棄,開展基層組織工作要大力弘揚樂善好施、止于至善的優秀傳統美德,塑造鄰里和諧、互幫互助的淳樸鄉風民風,發揮先進家庭的帶頭模范作用,涵養農村文明建設生態環境,為基層組織建設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