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吉
A村隸屬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措勤縣措勤鎮,位于措勤縣西北方向,距離縣城38公里,總面積40675.86公頃,東與措勤鎮門東社區相接,南與措勤縣江讓鄉相鄰,西與日喀則市仲巴縣吉瑪鄉毗鄰,北與措勤縣達雄鄉接壤,平均海拔4700米,常年干旱,多風沙,屬于典型的高寒氣候,全村共200多戶,村內有一家便利店為村集體經濟所有。
如同家有“家風”國有“國風”,“鄉風”也是鄉村社會的精神文化支柱。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持續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雖然使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不良風氣和陳規陋習仍沒有得到改善。只有鄉風文明建設在農村地區落地生根,引導幫助農牧民建立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提升農村精神生活質量。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一部分。如期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確保農村地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發展,鄉風文明建設從某種意義上可以實現農村地區公共文化建設,幫助農民實現現代化發展,通過武裝農牧民頭腦、愿意接受現代化技術培訓、鼓勵從事新型行業,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人才。
伴隨著我國出臺的惠農政策,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發展,廣大農村地區不再為“吃飯穿衣”而發愁。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助推器,使農村地區有了老年人“跳廣場舞”、小孩子“玩游樂園”等各種娛樂設施,初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個別家庭成員有固定工作和外出務工外,大部分家庭都以放牧為主,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僅依靠牲畜及其附產品收益,剩余勞動力約380人,占總人數的46.79%。經了解原因,一是普遍存在好吃懶做心理,等、靠、要思想嚴重,“智”“志”缺乏,干事創業需要有人帶著走才能跟著做;二是缺乏信心也缺乏技術,說到走出去掙錢,習慣以各種理由拒絕;三是家庭負擔較重,村里就業面增收渠道窄,對參加政府舉辦的各類技能培訓班沒有積極性。
全村只有3戶家庭衛生干凈整潔,剩余98.15%的家庭臟亂差嚴重,主要表現是屋里屋外雜亂無章、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多、部分食物霉變但仍然食用、98.76%的家庭庭院沒有硬化(全村僅有2戶庭院硬化)、家庭廁所幾乎沒有。
黨員群眾穿戴整潔大方的屈指可數,大多數居民個人衛生邋遢,表現為他們沒有定期洗澡洗衣服習慣、沒有洗發理發習慣、沒有刷牙刮胡子勤洗手洗腳習慣。
村“兩委”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保守陳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偏低,“比、學、趕、超”意識不足。受居住環境影響,黨員分布較為分散,凝聚力不強,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未能有效發揮,發展青年優秀黨員不足,身邊典型先進事跡匱乏或者宣傳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除開會時間用外,日常沒有人使用,作用發揮不明顯。
受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村里黨員群眾生產生活單一,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數足不出戶,生活及法律意識弱,對新文化、新事物、新技術的接受和使用能力不足,思維固化、思想封閉,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精神文化生活是團結凝聚廣大黨員群眾的重要紐帶,缺少精神文化生活將導致黨員群眾得不到豐富的政治思想教育。村里在重大節日、民族習俗中舉辦的舞蹈、唱歌、賽馬、拔河等活動較少,農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參與性、競爭性得不到提高,“比、學、趕、超”意識得不到增強,導致干事創業意識得不到強化,容易受到宗教活動影響。
雖然村里建設有飲用水井,但是生活用水基本靠人工提取,實施自來水工程難度較大,導致用水形式單一,大多數用來加工食物或直接飲用,用來整理個人衛生和清洗衣物的少,缺乏集中的洗衣沖澡設施。交通不便利,村文化場所建設不全,室內室外文體設施缺乏且非大眾化,不能滿足大型群體性活動需要。
高寒缺氧、大風狂沙、干旱嚴酷的自然環境嚴重制約了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和黨員群眾的生產生活。
一是建強村“兩委”自身能力,探索縣處級干部包村助力鄉村振興制度,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領導支撐,探索實行村“兩委”班子成員到本地鄉鎮科室辦所跟班學習制度,不斷提高其思想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村“兩委”班子到村組織活動場所輪流辦公制度,由駐村工作隊、大學生村干部、鄉村振興專干、合作社專干協助開展工作,切實發揮村“兩委”作用;三是加強對村“兩委”班子教育培訓力度,對村“兩委”班子成員提出明確要求,在舉辦技能培訓、學習教育等活動時,要求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參加,且每年至少參加1次,并將參加學習教育培訓情況納入年終考核,激發他們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對作用發揮明顯的給予適當表彰獎勵并宣傳。
充分發揮縣委黨校作用,定期組織農牧民黨員參加學習班,組織開展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西藏和中央關系史、西藏和平解放史學習,堅定信念,強化黨性鍛煉。充分發揮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所(站),定期把農牧民群眾“請進來”開展學習、培訓、觀影等活動,淡化宗教影響,不斷提高政治文化理論素養。
配齊配全村活動場所設施,在黨慶、國慶、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設置差異化獎勵,弘揚體育精神,不斷激發農牧民黨員群眾競爭意識。定期對優秀黨員、做好人好事群眾、參軍入伍青年、考取大學學生進行多種形式宣傳,積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牧民黨員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讓農牧民群眾看得見、想得到、聊得出、學得會。
激發群眾力量,加大政府投入,探索修建村組洗衣池、沖澡房,推廣家用廁所,硬化庭院道路,強化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開展庭院種樹種草綠化活動,大力開展美麗庭院、幸福家庭創建評比活動,引導農牧民黨員群眾養成勤洗衣穿得干凈、勤洗澡身體舒服、勤勞動過得幸福的習慣。同時,加強宣傳教育,破除陳規陋習,倡導移風易俗,崇尚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實營造農牧民黨員群眾“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農牧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和村風民風不斷向上向好。
鄉風文明建設關系到鄉村振興的如期實現,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傊?,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農村地區社會經濟有了巨大發展,但目前的鄉風文明建設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仍然存在較多的不足,突破這些難點是如期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