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珊珊
鄉村振興戰略除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相關產業,發展和鞏固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確保糧食安全的基本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城鄉融合發展。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中難以攻克的城鄉融合發展問題,關鍵在于解決脫貧農民的返貧問題。造成農民貧困的不只是顯性物質基礎上的貧困,更多的是隱性的精神層面上的貧困。雖然我國脫貧攻堅戰已取得了全面勝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農民貧困問題就此消失。為防止已摘帽的貧困戶返貧,不僅要注重物質基礎上的脫貧,更要加強對精神貧困問題的分析研究。
從概念角度看,農民精神貧困是一個與農民物質貧困相對立而存在的概念,它指的是農民在精神層面上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思維慣性、理想信念不能較好地或者根本不能與其現實的物質生活條件相匹配,使得農民的精神狀態落后于農村物質生產方式,具有相對獨立性、歷史持久性、動態轉變性與較強隱蔽性等社會性質。具體表現為農村貧困群眾缺乏追求理想物質生活的原生內在動力,對政府或是社會各界的扶貧幫助有著較為嚴重的依賴心理,對脫貧攻堅工作主體的定位未從外界幫扶轉換為農民主動作為。
從哲學的角度看,精神貧困是一種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精神貧困具有相對獨立性,當精神貧困現象聚集出現時就會反噬社會物質基礎,造成物質貧困。哲學是具有思辨性質的科學,任何事物內部都有辯證關系存在,都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胺鲐氁鲋?、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痹斐赊r民貧困問題的因素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農民自身強烈的脫貧愿望是內因,是原生動力;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外在幫扶是外因,是輔助條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幫扶遠不如貧困群眾發自內心想要脫貧致富的原生動力作用大。解決農民的精神貧困問題才是鞏固脫貧成果和做好防止返貧工作之最根本、最核心所在。
從思想政治教育學角度來看,造成精神貧困的原因是缺乏對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的精神指引、思想教化、政策培訓與文化熏陶。貧困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上是對貧困農民進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教化和社會主流文化的引導,將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進行語言上生動化通俗化修飾后對農民群眾進行講解,使他們了解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克服其對國家政策幫扶的依賴心理,自覺主動踏上勤勞致富奔小康之路。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硬性指標的不斷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農村貧困群眾已擺脫物質貧困的束縛,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與此同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更應警惕精神貧困造成的返貧危機,重視已經出現的部分精神貧困現象。
曾經的貧困地區大都存在交通不便利、網絡不暢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間接導致了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通、文化交流閉塞、思維模式因循守舊。部分貧困群眾有著“命里無時莫強求”的封建迷信思想,認為貧窮是上天注定的,自己是無力改變的,因而一味地等待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幫扶與援助,沒有充分意識到由內而外的自主能動性與自發創造性才是脫貧致富的核心動力,農民群眾自身才是創造財富的關鍵要素。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著社會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思維方式。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農業文明基礎,至今依然處于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升級的時期,農業依舊是農村人群的主要甚至唯一經濟來源??刻斐燥埖膫鹘y農耕文明使得廣大農民群眾形成了故步自封的經驗式思維模式,難以接受新興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工業文明帶來的文化沖擊。面對新問題、新情況往往束手無策,不會創新思維,不會靈活運用思維方法,更是使精神貧困問題加劇。
落后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農村群眾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不高,精神營養不豐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匱乏,思想價值觀念落后,缺少自力更生的能力。一些貧困群眾在享受到扶貧政策紅利之后衍生出“爭當貧困戶”的畸形價值觀,認為有政府政策來兜底,有社會愛心人士來幫扶,逐步滋生出麻痹懶惰、不勞而獲的錯誤心理。這些貧困戶存在不同程度上脫貧難、返貧易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精神脫貧的路徑與策略可以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具體展開實踐。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個人性格的養成與能力的提升,社會制度的變革與人類文明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能夠拓寬人們的眼界,轉變人們故步自封的定式思維。要切實解決已脫貧群眾的教育問題,出臺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困難群眾教育立法機制,切實減輕困難群體子女上學經濟負擔,拓寬大中小學生助學貸款受眾范圍,提高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額度。出臺人才引進相關政策,完善鄉村教師生活資源配置,完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進,切實提高鄉村教師個人素養水平與教學業務能力。
農村貧困戶經濟收入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來源渠道單一。農民群眾只知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模式,農作物收入是部分貧困戶唯一的經濟來源。貧困地區大多交通閉塞,地形崎嶇,青年人口流失率較高,二三產業實體經濟發展較為困難,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較少。鑒于此,要引導困難群眾學習手工業、服務業等相關技能,有針對性地對失業人群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實現困難群眾的再就業,提高廣大農民的學習能力和致富本領,以產業信息技術為支撐,提高農業生產科學化、產業化規模水平。
精神貧困概念的落腳點在精神層面上,要著重在精神教育領域突破。不僅要解決困難群眾的子女教育問題,更要培育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內在原生動力,使其樹立“勤勞致富靠自己、美好生活憑自己、實現夢想仗自己”的自力更生價值觀,樹立脫貧光榮的正確心理導向,培育人的自我主體價值意識。鄉鎮黨員干部要努力做好困難群眾的心理疏導工作,培育“勤能補拙、勤能致富”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家風,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摒棄落后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果實來之不易。要持之以恒地守好脫貧攻堅的防線,做到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兩手抓”,以物質脫貧推動精神富足,以精神富足帶動物質水平的提高,切實提高對精神貧困問題的警惕程度,通過政策完善、心理疏導與技術幫扶等方法幫助困難群眾克服對貧窮落后的恐懼心理,確保已摘帽貧困戶永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