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軍
鄉村振興是包括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在內的全面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以下簡稱“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2019年5月出版的《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習近平總書記對農耕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系、文化振興之于鄉村振興的意義等重要時代課題進行了一系列深刻論述,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肯定了農耕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深遠意義,為我們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路徑指引。
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不僅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由之路。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凝心聚力,真抓實干,讓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風采,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
以家庭為單位的典型傳統農村生產方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部分偏遠農村因受到歷史、地理交通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使得農民收入十分緊張。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傳統的農業生產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土地潛在價值也越發凸顯。農民通過土地流轉以及大中型家庭農場進行統一管理的方式,實現利益最大化,從而有了更加穩定的收入。加之,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使農業坐上了“旅游+”的快車,鄉村旅游為農村提供了“重塑”與“再生”的機會。農村勞動力得到解放,農民收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經濟效益也將進一步提高。事實上,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得到專項資金的扶持,而農村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為其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開始實施。該《意見》在人才引進、創業就業指導、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都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這些優惠政策的實施彌補了農村文化人才的不足等問題。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流,其中也包括農村優秀人才和“文化能人”。另一方面,大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代際傳承的可能,從而緩解了文化傳承主體出現斷層和“后繼乏人”的壓力。
農村文化是農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價值觀、道德情感、風俗習慣等,是農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義所在。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程正劇烈地改變著農村的社會形態和農民的生活方式。全國各地的農村人口開始大量涌入城市,中青年勞動者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穿梭,留在農村的大多是婦女和孩子。在務工大潮中安陽縣辛村鎮以水電之鄉著稱,同時也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比如瓦店鄉、北郭鄉等青壯勞動力外流。這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的勞務輸出,到現在還在持續中,其中先富裕起來的一批人已經在城市定居。即使沒有太多財富積累的農民工,為了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大多數也選擇在縣城買房子,導致了農村生源的流失,以及農村空心化現象的出現。留在城市的青壯勞力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到農村,慢慢地失去了對農村的歸屬感,逐漸脫離了傳統農村文化傳統體系,導致農村傳統文化傳承主體的快速流失。
農村最為典型的優秀傳統文化表現為家族文化、祠堂文化以及民俗藝術文化等,在凝聚人心和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農民增強人文情懷、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城市打工和上學以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傳統美德的重視程度逐漸減弱,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等,使孕育了華夏文明的肥沃土壤趨于干涸。并且由于他們長時間離開農村,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缺乏了解,認同感越來越低,導致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持續升溫,特別是一些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具有一定旅游價值的農村,對于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對自然的向往與回歸。其中傳統的居民建筑既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當地環境、人民智慧的發展見證,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向前推進,部分村干部和鄉村居民對鄉村傳統建筑保護意識欠缺,傳統的居民建筑被“涂脂抹粉”“舊村改造”,使得“百村一貌”“千戶一色”。加之,旅游開發商在村落的開發過程中忽視了傳統文化元素,導致分散的民居建筑逐漸被集中規制的城鎮化建筑取代,喪失了其獨有的文化特色,從而使農村文化建設“去理重表、脆而不堅”。這些都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1.加強對青少年教育,做好固本工程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必須充分利用好國民教育,從娃娃抓起,固本培基。學校應有計劃地組織開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比如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體驗館等。同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制作過程中來,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通過形式豐富的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了解和熱愛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2.加強農村文化精英的培養,發展其主觀能動性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手藝人薪火相傳。一方面要保護現存的各類民間藝人。民間藝人是傳統民間文化的守護者,雖然農村文化發展較為落后,但是農村存在的歷史極為悠久,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如編織工藝、泥塑藝術等民間傳統藝術,會對群眾產生較強的吸引力。為此,要建立健全民間傳統藝術人才保護制度,在人才培養和經濟保障上給予政策支持,從而充分發揮文化傳承者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要加強鄉土“文化能人”的培養。政府應積極挖掘、培養打造鄉土“文化能人”,并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
3.強化文化傳承者的創新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深入挖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結合當前的時代特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因此,創新意識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靈魂和生命,一味地去模仿,不懂得創新,定然沒有出路。所以文化傳承者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既要做到立足于社會實踐、博采眾長、相互借鑒,深入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又要將傳承與創新融合在一起,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求更有效的傳承。
1.注重民俗文化的現代價值
民俗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化、規范、維系、調節的重要功能,是助推鄉村振興,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和文化基因。例如,民俗文化中誠實友善、樂于助人、和睦團結、相互協作、善事父母、孝親敬親等豐富的理論思想對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與今天社會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相同的作用。要發揮民俗文化的作用,就需要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提高人們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同感,讓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優秀民俗文化在農村煥發生機從而得以繼承和發展。
2.推動紅色文化在農村代代相傳
紅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所蘊含的理想、道德、價值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一致的。通過紅色文化的教育,追尋革命前輩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紅色足跡的同時,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講好紅色故事,使農民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如此,不僅可以培養農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還可以培養農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使人們能夠追尋歷史、不忘初心、開辟未來,推動紅色文化薪火代代相傳。
3.加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等,其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支撐。其中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村的特色,是農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具有農民智慧的結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標志。例如,精湛的技藝、生活習俗等蘊含了農民所特有的價值觀、道德觀、民族精神等,其核心思想“愛國”“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源。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地文化管理部門應積極與旅游企業合作,利用并保護好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人們對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讓人們感受到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獨特精神價值,使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成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源泉。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也在不斷發展,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傳播載體之后,出現了新的傳播載體。這些載體的傳播具有多向性、個性化與互動性等特征,為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活力和機遇。
1.需要發揮網絡的作用
微博、微信、QQ、App等現代媒體平臺具有受眾廣、傳播快、信息量大等特點和優勢,已經成為大眾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新的傳播載體推送有關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在生活和生產中傳遞和共享,使得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得到不斷升華,并有傾向性地向大眾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的輸入。
2.利用好短視頻平臺的優勢
通過短視頻社交軟件推動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抖音就是這個時代最流行的社交軟件之一,通過短視頻的發布與觀看,抓住人們興趣愛好的點,并吸引了各個年齡段的人。利用抖音或其他短視頻平臺,用幾分鐘的視頻就可以讓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直觀感性地表達出來,有利于對人們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進行廣泛傳播和感染,營造出了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濃厚氛圍。
3.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與當地旅游產業相結合,推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休閑旅游活動。鄉村是人與自然最直接、最和諧相處的安寧家園,利用其優勢,尋求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新的結合點。可以將農村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當中,使人們在農村既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機盎然,也可以細細品味自在悠閑的生活,體驗久違的民俗風情。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不僅可以為農村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也可以為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傳播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