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茹,王依諾,紀鶴騫,王 娜,付明晶,王愛敏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被稱為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而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引起的心臟病[1],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的首位,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2]。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冠心病尚無具體的根治方案,病人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人對疾病知識的需求,且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預約就診困難,就診時間短使病人對疾病相關信息的需求尤為迫切[3-4]。目前互聯網是大眾獲取健康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網絡健康信息的搜尋,可以滿足病人的信息需求,這種在互聯網上搜尋健康信息的行為稱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5]。然而,由于老年冠心病病人自身認知能力及使用技巧欠缺,使他們不能有效地使用網上的健康信息,且國內對老年冠心病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尚未得到廣泛關注。因此,通過綜述國內外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概況、影響因素及對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影響方面,旨在為健康傳播策略的制訂提供參考,提高老年冠心病病人疾病管理能力。
1.1 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對健康信息搜尋行為(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ISB)有不同的定義。Loiselle[6]將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定義為病人用來管理自身和健康相關環境中事務的一種自我調節策略,目的是平衡有益的信息和個人成本之間的關系。Manafo等[7]將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定義為用于獲取、澄清或確認有關特定健康事件或情況的知識或信息而表現出來的語言或非語言行為。國內趙棟祥等[8]將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定義為用戶為了應對健康問題,滿足健康信息需求,而積極主動進行的一種信息獲取活動。總之,健康信息搜尋是在某種健康狀況的驅使下為了了解更多的健康信息而采取的行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成為人們健康信息搜尋的重要渠道,隨之衍生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概念。李月琳等[9]把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定義為用戶利用互聯網檢索、瀏覽、選擇、評價及利用健康信息或知識來滿足自身健康信息需求的行為。
綜上所述,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可定義為:病人意識到對健康相關知識的需求后,為滿足需求、減少對健康狀況的不確定性而進行的互聯網環境下搜索、瀏覽、評價和選擇健康相關信息的行為。
1.2 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者對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的研究存在差異[10-11]。自2000年起,美國Pew研究中心對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開始進行系列研究[11]。從關注老年群體是否會利用互聯網檢索健康信息開始,研究主題逐漸向老年群體網絡搜尋健康信息現狀、動機轉變,進而探索影響老年群體網絡健康信息搜尋的因素。而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規模相對較小,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健康信息搜尋行為開始受到圖書情報學界及健康傳播領域學者的關注[10]。隨后在該領域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為國內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領域的研究對象主要為中老年人、病人和青少年,研究主題側重于健康信息行為的動機、特點和影響因素等方面[10]。
老年冠心病病人對健康信息的需求尤為迫切,越來越多的老年冠心病病人利用網絡搜尋健康信息[12]。然而,目前國內關于老年冠心病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較少。因此,其相關研究應該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通過網絡健康信息的搜尋可以使冠心病病人更了解自身健康狀況,緩解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提高老年冠心病病人的生活質量[13]。
老年冠心病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錯綜復雜,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總結出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社會人口學因素、健康狀況、健康信息素養、信源特征等。
2.1 社會人口學因素 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經濟水平、職業、婚姻狀況、居住地、互聯網使用頻率等社會人口學因素可以影響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
2.1.1 年齡 年齡是影響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視力、聽力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均有所下降,導致其對網絡的適應能力也隨之降低,因此,老年人年齡越小,通過網絡獲取健康信息的人數越多[13-15]。但也有研究表明年齡是許多疾病的風險因素,它可能與搜尋健康信息能力呈正相關,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健康信息的需求會更強[16-17]。尤其是老年人在患冠心病等慢性病時對疾病信息需求可能增加,因此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老年冠心病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
2.1.2 性別 女性比男性更關注且更愿意接受網絡健康信息[15]。可能是在面對疾病時,女性比男性更加焦慮,因此容易產生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也有研究發現在老年人群中不同性別之間的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無顯著差異[15]。這可能與研究者所選研究對象、地區等不同有關,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2.1.3 經濟狀況 在諸多人口學變量中社會經濟地位對居民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的影響最大[18-19]。收入水平較高的老年冠心病病人上網的比例比較高,收入水平較低的病人因為缺乏電子設備而很少進行網絡健康信息的搜尋。
2.1.4 教育水平 在老年人群的研究中,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能正向預測其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即隨著學歷的提高,人們會更多地從網絡獲取健康信息。受教育水平影響人們如何尋找和使用信息,較低受教育水平的人在獲取健康信息時會面臨更多的挑戰[20]。
2.1.5 其他因素 醫療費用、不同的居住地、婚姻狀況等對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有顯著的預測作用[14,21]。此外在使用互聯網頻率較高的人群中,尋找健康信息的習慣更為普遍。可見,社會人口學因素在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2.2 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對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22-24]。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存在信息需求,會主動尋求疾病相關信息。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家進行疾病的管理,因此更有可能在網上進行健康信息的搜尋[17,25]。通過健康信息的搜尋,進一步了解自身疾病,發現問題及時去醫院就診,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然而,有學者認為老年人不會刻意去網上搜尋健康信息,存在一定的回避行為,只接收對自己有益的信息以減輕其焦慮情緒[26]。由此可見,健康狀況對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是否產生影響可能受個人特征及偏好的影響。
2.3 健康信息素養 健康信息素養是健康素養與信息素養的結合。先前的研究表明健康信息素養與健康信息搜尋頻率呈正相關[27]。健康信息素養水平高的老年人更愿意主動去尋求健康信息,且具有豐富的健康信息獲取途徑,傾向于通過網絡尋找健康信息,以滿足自身對信息的需求[11,19]。孫云峰[16]研究顯示,個人健康信息素養對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沒有顯著影響,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研究對象、地區等存在差異有關。
2.4 信源特征 威爾遜的一般信息行為理論認為信源特征會影響信息搜尋行為。它主要影響人們對健康的接受程度。對健康的接受程度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兩個方面決定[28]。先前的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對老年人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有一定的預測作用[25]。老年冠心病病人對健康信息的接受程度越高,就越會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搜尋信息。缺少權威性、有效性的信息往往導致病人產生抵觸的心理,進而阻礙網絡健康信息的搜尋。
2.5 就醫便利 大多數冠心病病人更愿意從醫生那里了解他們的病情,但是由于就醫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缺乏固定的主治醫生,這并不總是可能的。互聯網的出現為病人提供了另一種醫療信息來源[29-30]。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預約等待時間長等問題,病人從網上獲取一定的健康信息顯得尤為重要[31]。此外,大約64%的居民在就醫以后會通過網絡搜尋疾病相關信息去驗證醫生的診斷,當信息不一致時病人會再次去醫院就醫[26]。由此可見,網絡健康信息的搜尋不僅給病人帶來便利,節約時間,還對醫患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
2.6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主要是指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對冠心病病人實施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精神和物質支持,使病人感到重視和關懷。社會支持是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12]。有研究表明:用戶社會支持與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呈正相關,即用戶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越有可能去網絡上搜尋有關健康的信息。這與韓景倜等[5]研究結果一致。家人的支持對老年冠心病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至關重要。由此可見,社會支持對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有一定的影響,醫務人員應該對病人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他們給予病人一定支持,促進病人的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
3.1 對健康行為的影響 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對健康行為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進入互聯網時代后,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利用互聯網搜尋健康信息以便于采取更好的健康行為[32]。冠心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病人通過搜尋與疾病有關的信息可以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防止病情的惡化,促進健康[33]。因此,相關部門及醫護人員應該鼓勵老年冠心病病人在互聯網上尋找與治療相關的健康信息以滿足其所需,有效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自我管理效能及慢性病二級預防的效果。
3.2 對醫患關系的影響 老年冠心病病人的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病人的就醫行為,使我國傳統的醫患關系發生新的變化。利用互聯網搜尋健康信息可以促進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病人之間的溝通[34]。梁輝等[35]探討了冠心病等慢性病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對醫患關系的影響,結果顯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是否可以改善醫患關系,取決于病人是否與醫生討論了信息以及他們的既往關系。劉立立等[22]認為從網絡獲取健康信息可以提高病人就醫意識,使醫患溝通更有效,進而改善醫患關系。Zhang等[36]通過網絡對中國居民進行調查,得出為病人提出與治療有關的互聯網信息不會對醫患關系產生負面影響。但也有研究表明當病人在就醫前搜尋的健康信息與醫生不一致時,會產生信任危機,從而不利于醫患關系的發展。綜上所述,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加強網絡信息的管控,醫務人員正確引導病人辯證地看待從網絡上搜尋的健康信息。
3.3 對健康焦慮的影響 健康焦慮不僅會導致病人住院天數和醫療支出的增加,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還對病人健康狀況有一定影響,嚴重者會發展成為心理疾病[37]。老年人患有冠心病時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因而反復進行健康信息的搜尋。由于網絡信息混雜,數量巨大,無法辨別準確的信息,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夸大疾病的可能性,從而產生健康焦慮[38]。有研究顯示病人進行信息搜尋的目的就是得到更多的信息,加深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緩解對疾病的焦慮[39]。由此可見,適當的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可以緩解冠心病病人的健康焦慮,過度地進行健康信息的搜尋會增加病人的健康焦慮,影響病人的健康狀況[40]。因此,醫護人員及家屬應該適當地引導病人,防止其過度的搜尋。
4.1 重視老年冠心病病人健康信息需求 由于冠心病發病多危急,需長期治療且反復發作,病人在患病過程中對健康信息需求尤為迫切,同時由于網絡健康信息的豐富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使越來越多的老年冠心病病人利用網絡搜尋健康信息[41-44]。在信息化時代,醫護人員應該重視病人的健康信息需求,意識到病人正在從互聯網上搜尋健康信息并做好準備,掌握病人獲取健康信息的障礙,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18,40],為老年冠心病病人提供健康信息網絡搜尋平臺,促進其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4.2 提高老年冠心病病人電子健康素養,降低健康焦慮 網絡上信息來源較混亂,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而受眾多為未接受過醫學教育的公眾,病人電子健康素養較低,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夸大疾病的可能性,從而產生健康焦慮[38]。健康焦慮影響病人身心健康。電子健康素養是指在電子資源上搜索、理解和評估健康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獲得的信息處理、解決健康問題的能力[42]。政府應盡快將信息素養教育納入全民健康素養提升計劃中,開展相關知識講座或培訓,引導老年冠心病病人正確高效地甄別網絡健康信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進而降低健康焦慮,促進健康老齡化。
4.3 凈化網絡環境,提高網絡信息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環境復雜,存在各種各樣的信息,失真的健康信息對病人具有誤導性,影響病人的健康行為與決策[43]。因此,甄別準確的健康信息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權威性和可靠性影響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今后相關部門要強化網絡信息監管力度,凈化網絡環境,努力為老年冠心病病人提供科學性、權威性、可讀性高的健康信息,促進冠心病病人的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
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總結出我國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①目前國內在護理學領域關于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研究較少,老年冠心病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也是被忽略的群體之一。②以往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因素、動機等方面,針對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對老年冠心病病人某種行為影響的研究較少,今后研究者應該根據文獻回顧積極探討,為相關部門制定健康策略提供依據。③國內外研究缺乏針對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統一研究工具,因此相關研究工具的開發成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④目前針對網絡健康信息搜索行為的研究大多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今后可結合量性及縱向研究等混合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老年冠心病病人通過網絡進行健康信息的搜尋。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可以促進病人做好疾病自我管理,改善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今后可以借鑒國外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經驗,加強我國老年冠心病病人對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認知和理解,全面分析老年冠心病病人網絡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病人的影響,探討適合我國的干預方法和引導策略,促進健康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