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1],這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發展思想在鄉村振興戰略上的創新運用,是關于中國城鄉關系發展的新定位。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符合現代農村發展基本要求,充分發揮了辯證法分析事物發展的基本功能。當前我國城鄉呈現發展失衡現象,需要在“三農”問題上找到正確舉措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尤其要重視現代城鎮與鄉村的協同建設。
我國城市和農村的關系目前呈現城強鄉弱的格局:現代城市建筑多為現代工業的產物,城市產業有著龐大的資金、雄厚的技術、集中的勞動人口;耕種畜牧是農村傳統農業的主要業態,代表著農民利用鄉村自然環境所進行的小農生產,勞動力投入大但產值低。進入21世紀,我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較慢,工業化進展迫使我們推行快速的城鎮化建設,然而伴隨的是傳統村落的消亡,農村人口的大量進城。這一現象靜態表現的是城市與農村的天然差別,動態顯現的是在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產生的城鄉互動關系的不平衡趨勢。如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進入城市,農耕良田被占用為工業用地,農民種地收入難抵種糧成本和日益增長的生活成本。這一趨勢使得我國許多農村出現空心化 ,農村人口過度流失,部分地區農民的城市化不徹底,大量的老人和孩童滯留鄉村,農村贍養問題突出。
農村先于城市出現,最早的城市是由農村人口聚集發展而來,城市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依靠鄉村供給,工業的發展依托于農業生產,并隨著發展要求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我國工業化的發展促進了城鄉間的社會分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與鄉村的諸如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的流動,信息化革命日益改變著城市與鄉村的社會面貌,并使二者進行不斷分離融合。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關系理論是我國的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理論基礎,它辯證分析了城市與農村的矛盾關系,密切聯系了社會系統與生態自然系統的物質交換關系。我國處理城市與農村的矛盾關系,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城鄉社會生產能力與環境承載力的關系、現有城鄉市場要素流動同體制機制之間的關系,重點把握好人這個要素,有序促進城鄉間的人口流動,利用城市的資金技術對毗鄰的鄉村進行扶持。同時,避免城市規模集聚產生的廢物輸入鄉村,降低對農村自然原生環境的干擾。
城鄉融合發展理念源自對城鄉分離對立的反思。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工業化發展會導致城鄉差別,促使農村人和城里人采用不同的生產方式,基于生產方式差別,城鄉人口會產生不同的生活交往方式。城市與鄉村的最大差別在人口因素上,城鄉的對立是基于農業人口與城市人口的差別造就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不斷促使生產方式分離與對立,迫使大量農業人口轉為城市中各行業的人口。城鄉對立是城鄉分離達到質變的結果,其結果必然使城鄉發展失去平衡。為此,要使城鄉從對立走向融合,勢必是要促進城鄉人口的融合,同時“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2],促進城鄉間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融合。
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的變化關系是代際的人口流動,成年農村勞動力融入城市,將家庭生存的經濟來源寄托于城市工業、建筑業或服務業。隨時可能將父母子女帶入城市,存在著從農民家庭到城市家庭的身份變遷;也有可能轉變不徹底,將老人或子女滯留在農村。一般情況下,隨著收入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會不斷外移,絕大多數可能并入城市。農村城鎮化的傾向,大體上符合我國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變遷的趨勢。然而,原有的城鄉戶籍制度限制會束縛鄉村人口的市民化,農村人變成城里人后,也并非完全能融入城市,享有與城市原住民一樣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保障。此外,城市人口下鄉,許多地方是不能購買或租賃村集體所有的農村宅基地和自留地,存在身份流入的限制。為促進我國的城鄉人口融合,在合理范圍內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現代城市的人口規模與聚集情況相比過去有了很大變化。一是城市人口消費高,需要大量的農副產品供應,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提高鄉村對城市的產品供應。二是工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提高和豐富了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水平。然而,對比我國現代工業的生產效率,農業發展進程與之不同步。廣大農村地區仍為小農生產,產業鏈短、市場窄、產值低,未能對豐富的林、河、湖、草、礦物等資源進行有效開發。為此,需要對農村進行現代化改造,進行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工業反哺農業,發展農村特色產業。
城鄉融合發展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3]。城鄉融合發展策略能夠利用城市經驗發展鄉村的二三產業,將來自城市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一方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另一方面有利于搭建互聯互通的農產、加工、銷售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同時,讓相關人才回流農村,進行農村創業實踐。
處理好城鄉融合發展實踐中的協同關系,一是需要著重處理好政府同農民的工作關系。一方面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扶持農村建設,另一方面農民作為農業生產主體,應在政府的幫扶下進行新農業的基層實踐,同時利用現代媒介和城鎮交通發展互聯互通的產銷一體的網售門店模式。二是各地需要處理好工業同農業的協同關系,因為城鄉融合發展需要利用工業對農業進行扶持,為農業提供基本的配套設施。三是利用工業和第三產業對農業進行產業鏈升級改造,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是關鍵,要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機制,保障農村的醫療、養老、教育等。此外,要建立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促進農村土地的有效利用開發,建設農業和工業產業園區,促進農村人口就業,利用土地分紅和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振興農業,但不能只談農業基礎,需要的是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現代新型農民,建設農村百業興旺的共同富裕道路。城鄉融合發展理念明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準,保護農村環境,豐富鄉村文化產品。農村發展需要通過城鄉融合解決農業人才的不足問題,為此,可以由村委會與城中科研單位進行人才合作,由鄉鎮政府牽線搭橋并提供政策扶持,利用有關科研成果提高農副產品的質量、產量。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打通二者的市場,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可以通過發展與鄉村環境相協調的生態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消費。政府提供退稅補貼政策,扶持城市的多元產品下鄉,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應該推動企業到農村建設生產合作社,吸納農村外流人口回鄉創業,開發附加產業,豐富農村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