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 陳卓,丁峰,趙艷,劉欣穎
宅基地流轉問題是民生大計,是當代三農問題的核心內容,也是脫貧攻堅防止返貧的重要一環,對農村經濟和社會安定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持續加快和城鄉建設用地的供需失衡,滿足城鄉新增建設用地需求、推動土地高效集約利用和農村城鎮化發展,已經逐漸成為當下三農工作的第一要務,而其核心便是促進農村宅基地流轉。如今宅基地流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變得尤為重要,而江蘇省作為一個經濟強省,同時也是農業大省,對于其宅基地流轉對農戶福利的影響研究,卻尚且不足。
本文作者通過實地考察江蘇省揚州市和鎮江市的部分村莊,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當地現行的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模式,以及已流轉農戶在流轉宅基地后的生活變化,通過對比未流轉農戶的生活情況,得出宅基地流轉對農戶的福利影響,并針對農戶的意見點和滿意點,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以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當前,我國農村的宅基地流轉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在強調保障失地農民合法權益、促進集體成員福利公平的大背景下,宅基地流轉是否能夠提高流轉農戶福利以及哪些因素通過怎樣的途徑影響農戶福利,已成為經濟學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1]。
從研究方法來看,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并通過實證方法測算宅基地流轉后農戶的福利水平;或者是基于理論層面分析宅基地流轉福利的影響因素[2-3]。但在以上研究中,農戶福利在宅基地流轉前后是如何變化的、福利在農戶間是如何分配的、福利分配是否合理以及有哪些引起農戶福利變化不一的異質性因素的討論明顯不足。從研究內容上來看,一些學者將農戶福利數字化,構建宅基地退出后農戶福利評價指標體系,從數字角度比較和評價不同模式下農戶福利變化和差異,得出資產置換模式和指標置換模式下,農戶總福利水平上升,貨幣補償模式下只有部分農戶福利提升[4]。還有學者從福利經濟學理論、可行性理論、社會分化理論、滿意度理論基礎上構建宅基地退出理論框架,以社會保障、家庭經濟、生活環境、心理情感、居住條件等作為變量,測算政策對不同農戶福利水平的影響,并進一步研究如何在政策方面實現多樣化補償,根據每一戶的情況,使社會福利最大化[5]。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易小燕等分析了江蘇省泗洪縣土地整理政策試點區和非試點區農民集中居住前后的生活支出狀況,并得出集中居住顯著增加了農戶的生活成本的結論[6];Li等通過對浙江省被征地農民的福利水平進行評估和分析,認為農民整體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被征地農民的福利水平分配差距在不斷擴大[7],這與Christiaan 等的研究結論類似[8]。
以上結論均顯示不同政策對農戶福利水平的影響差異明顯,進而對流轉農戶日后的生活水平和未來發展影響不同,這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從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來看,還存在不少值得深入探討和完善的地方。由此,本文擬進行以下研究:將未流轉農戶和已流轉農戶目前享受的教育、醫療、交通、綠化、鄰居關系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對比,并調查其流轉前后的家庭年收入。在以上研究目標的指導下,本文將江蘇揚州、鎮江地區的部分村莊作為樣本村,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的形式,盡可能保證無差別性和無針對性,并降低個體差異對研究的影響程度。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得出以下結論:流轉前后農戶的福利情況出現顯著變化,已流轉農戶的家庭收入、社會保障、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等均有所改善,可見宅基地流轉總體上提高了農戶福利。但在鄰里關系、穩定就業和戶口遷移等方面,仍存在意見點。
江蘇省作為經濟強省,其下屬的十三個地級市都擁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在制定宅基地流轉政策的時候,都會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因此出現了政策不一的現象,并且各自的實施效果也不盡相同。
江蘇省徐州市將宅基地制度改革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項目相結合,探索通過“實物補償”“購房優惠”“貨幣補償”等模式,以整村推進的方式開展宅基地退出,實現了農村宅基地規模的減量化和農村居民的集中居住。但宅基地退出對不同收入類型農戶生計資本水平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宅基地退出后,低收入農戶和中收入農戶家庭的總生計資本水平顯著提高,且主要體現為農戶家庭物質資本水平的提升,但農戶家庭的自然資本顯著下降,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未得到改善;宅基地退出未能提高高收入農戶家庭總體生計資本水平,但其家庭物質資本水平得到了改善、自然資本水平顯著下降。從祁偉彥[9]調研的地區來看,農戶家庭生計資本呈現整體水平較低、結構失衡明顯的特點,且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最為薄弱。宅基地退出后,農戶家庭的生計資本水平的提高主要是搬遷后社區公共設施和家庭耐用品種類等提升所帶來的物質資本水平的提高,被部分學者及地方政策制定者所期待的“財產性收入增加”并未實現,農戶在購買安置房、新居裝修、添置家具家電等方面的開支反倒使金融資本水平下降了。此外,人力資本是農戶家庭生計資本中最重要的資本類型,是提升農戶家庭整體生計資本水平、優化生計資本結構的關鍵,但地方政府在就業培訓和就業推介方面普遍存在著覆蓋面窄、精準性差等問題,制約了農戶家庭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以及可持續生計的實現。但是,總體來看,徐州地區的宅基地退出對農戶家庭總生計資本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提高了總生計資本水平,改善了生計資本結構。
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蘇州市利用試驗區的有利政策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宅基地換房試點,走出了一條新的城鄉一體化道路。宅基地換房模式既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又很好地發揮了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其對農戶的福利產生了兩點不良影響。[10]一是農民生活成本上升。村民普遍認為,搬入新區后水電氣費用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很大負擔。也有村民表示,更多的顧慮來自于對后輩的擔心,認為土地被征用后,發放的補償金解決得了兒孫們一時的生活需要,但解決不了他們一世的需要。二是農民失地進而失業的現象較為普遍。因缺乏農民就業需求前期調研和相應的政策扶持,農民就業情況并不樂觀,引進的企業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安置本地農民就業,或是所提供的崗位與農民就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由此可見,不同政策給農戶帶來的福利水平差異明顯,進而對流轉農戶日后的生活和發展影響不同。因此,綜合考慮不同因素對宅基地退出過程中福利差異的影響,需要制定多樣化的流轉措施,以此促進社會公平。
問卷首先對農戶的個人基本情況做了調查。主要內容包括農戶從事的行業和生活幸福程度。
其中,在從事的行業上,未流轉農戶和已流轉農戶均以非農業居多,可見當今農村農業種植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生活出路;關于生活幸福程度,兩邊大多數受訪者都表示對當前的生活很滿意。可見在農戶個人基本情況上,宅基地流轉帶來的福利影響并不明顯。
農戶宅基地流轉前后收入情況信息主要從農戶家庭年收入額和宅基地額外收益方式兩方面進行統計。
在家庭年收入額上,未流轉農戶和已流轉農戶呈現出類似特征,都出現了樣本差距較大的現象,從5萬元及以下到40-50萬元均有樣本零散分布,并且10-20萬元區間樣本最多,但不同的是,未流轉農戶中高收入段樣本相對較少,年收入5萬元及以下的樣本仍較多,而已流轉農戶的高收入樣本明顯更多。由此可見,宅基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戶獲得高收入的機會,也明顯起到了脫貧致富的作用。
受訪的大多數未流轉農戶的宅基地并沒有額外的收益方式,但與未流轉農戶相反,一半以上的已流轉農戶的宅基地都有租房、農作物售賣或其他的額外收益方式。可見宅基地流轉間接地提高了農戶家庭的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總收入。
在戶口方面,農戶在流轉前大多數都是農業戶口,而流轉后則大多數成為非農業戶口;農戶在流轉后對醫療、教育、交通、網絡、體育、垃圾處理、綠化、治安、社保、市民認同感等方面都更加滿意,但唯獨對鄰居關系的滿意度明顯降低。
從以上統計信息可以看出,宅基地流轉雖然在居住條件上改善了農戶的生活,但是在穩定保障和鄰里關系上并沒有給予農戶更好的感受。
本文將江蘇省揚州市和鎮江市的部分村莊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無差別的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當地現行的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模式,以及已流轉農戶在流轉宅基地后的生活變化,現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不同政策給農戶帶來的福利水平差異明顯,進而對流轉農戶日后的生活和發展影響不同,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因素對宅基地退出過程中福利差異的影響,制定多樣化的流轉措施,以此促進社會公平;其次,農戶家庭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總收入隨著宅基地的流轉而增多,可見宅基地流轉對于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最后,宅基地流轉雖然在居住條件上大大改善了農戶的生活,但是令很多農戶失去了十分珍視的農業戶口,在鄰里關系的感受上也有不好的體驗。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以期能夠對宅基地流轉政策的不斷改善和鄉村振興的穩步實現有所幫助。
借助自媒體、發傳單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宅基地流轉的宣傳引導,提高農民對宅基地流轉政策的認知程度,在保障農民知情權的同時,激勵農民積極參與到宅基地流轉中,勇于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不斷完善宅基地流轉政策,更好地利用宅基地流轉來提高農民福利。
從以上結論可以看出,大量的農戶目前都從事非農業行業,戶口也變更為非農戶口,于是提升農民的非農就業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要增加流轉農戶受教育機會,并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增強其非農就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力,進而增加其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總收入[11]。
宅基地流轉給農民的生產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農民的經濟變革和精神變革,如果沒有更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來保障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農民就很難適應新的生活,進而導致農民對流轉的不滿[12]。因此要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提高社區生活環境質量,同時要加強社區關懷,增進鄰里交流,實現流轉農戶的安居樂業[13]。
以上研究結論表明,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推行不同的宅基地流轉模式,是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農民福利水平的有效途徑。對此,不同地區要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并在充分研究當地情況和充分征集當地農戶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適合當地農戶和集體情況的宅基地流轉政策,從而實現宅基地流轉的福利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