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翔宇 燕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物藏品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不僅最直接見證了我國數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發展,還具有濃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科學價值。近幾年,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文物保護與數字化傳承工作,館藏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傳播功能與價值是對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交織影響,文化是重要軟實力,必須樹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加強對不可移動文物和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提出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因此,對館藏文物的保護及傳承,充分挖掘其潛在的文化信息,讓館藏文物的文化內涵得到充分傳播,對于快速實現館藏文物價值的全面發揮并且深入服務于社會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在地性局限
館藏文物作為珍貴的歷史遺產,記錄和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產、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可復制、不可再生的特征。館藏文物陳列展覽中最明顯的局限性之一便是其無法脫離實體的展覽方式。傳統的展覽形式是通過實體的博物館展廳來展示,在觀眾參觀時再輔以對文物的聲音講解。如今,這種文物與講解簡單組合的展覽方式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已經不再適應觀眾的參觀需求。同時,展覽展出的文物數量有限且更換周期較長,影響了觀眾的參觀體驗,更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興趣,也就難以更好地發揮文物的文化傳播功能。
2020年以來,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博物館事業的穩定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同時也給運用數字化技術傳播文物提供了契機。各式媒介綜合運用于文物展示,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觀眾可以隨時隨地參觀了解,不僅增強了觀眾互動體驗的樂趣,也以其互動性、動態性、活態性等特點實現了傳統文物與數字技術之間的嫁接,充分發揮出數字時代博物館的社會價值,這也是博物館未來不斷發力的方向。
2.欠缺文化深度
文物作為文化的載體,包含的信息是全方位的。基于館藏文物在地性上的局限,以往傳統的陳列模式傳遞出的信息十分有限,參觀者無法深入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堅守,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對于傳播革命傳統和紅色精神的文物,單向直接的傳播結構過于單一,無法發揮其歷史教育和傳播功能。因此,激活館藏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精神,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顯得極其重要。
3.宣傳形式單一
近年來,隨著“文博熱”在年輕一代群體中的形成,觀眾對館藏文物的參觀需求和興趣不斷提高,不過想要隨時隨地到不同城市參觀并非易事。文物如果只是冷冰冰地躺在博物館里,很難引起大眾的注意。現如今文物的傳播形式單一,如何更好地讓游客和學者領略文物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不接觸文物實體的基礎上達到宣傳或研究的目的,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是一項重要議題。
近年來,在媒體融合與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下,聲音媒介以其強大的伴隨性特征與大眾碎片化的媒介使用習慣有機結合在一起,聲音資源被進一步激活和開發,有望被運用于更多的傳播場景中。聲音以其獨特的媒介屬性以在線音頻的形式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帶動了數字時代的“聽覺回歸”。因此,館藏文物與聲音的融合也將成為館藏文物傳播發展的重要路徑。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和市場規模都保持連續增長,2021年用戶規模已達到6.40 億人,預計2022 年將達6.90 億人。我國互聯網音頻市場規模也從2017年僅有25 億元,預計2022 年將達到312 億元。同時用戶付費意愿不斷增強,進一步釋放了知識付費的市場需求,賦予了音頻媒介新的可能。有聲傳播融合了視聽、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將逐步從單一的聲音媒體向聲視并茂的媒體轉變,在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它將在未來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聲音是文化傳承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聲音作為媒介在當代藝術中已經廣泛使用,作為無形的媒介,聲音使文物的傳播形式更具可變性。以有聲產品的形式傳播文物信息,力圖描摹文物的有聲世界,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堅守,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在媒介的發展過程中,聽眾的反應證明了通過聲音傳播完全可以感知傳統文化,甚至有時比起視覺更能喚起逼真的現場感,會有更強的角色代入感,感悟到其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1.有聲產品為館藏文物信息傳播提供重要渠道
有聲傳播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之下,突破了文物在地性上的局限,增強了公眾的互動體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眾的時間效率,并由此帶來了文物信息共享及傳播形式的創新性變化。如今,隨著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碎片化、靈活化、自由化,有聲傳播發揮其優勢為擴大文物受眾群體、普及文物歷史知識以及增強文物吸引力提供了重要渠道,這使得移動有聲產品作為最適宜的館藏文物信息獲取渠道快速出位。
2.有聲產品為館藏文物深度傳播提供可能
任何一件文物都有它的前世,館藏文物的有聲傳播不只是信息文本書摘式的朗讀,而是對文物信息的重新生產,是對文物歷史文化進行理解之后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同時要幫助聽眾梳理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時代背景以及知識脈絡、打通古今文化隔膜等。館藏文物的有聲產品將原本散落在互聯網中的知識碎片轉化為體系化的知識產品矩陣,可以傳達文物背后的歷史價值和深度內涵,在融媒體時代下實現文物傳播和學習的新布局。
3.有聲產品為館藏文物全媒體傳播增添“音軌”
人們通過數字化聽覺空間的營造,不僅可以聽到聲音,更能感受到聲音背后所傳遞的情感。對于館藏文物的傳播來講,每一件文物的選擇、每一個文物故事的講述、每一層意義的挖掘,都是在情感共鳴基礎上建立起觀眾與文物的連接。在有情感需求的場景中,聲音能更有效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有聲產品能夠對各個文物的信息進行梳理加工,并且通過聲音達到對場景氛圍的渲染功能,有聲傳播能夠激發聽眾對文物內涵和時代精神的細微感觸,使聽眾更快沉浸在文物所傳達的情感中。
在融媒體背景下,通過數字技術傳播方式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以聲音元素為載體,打造文物的“聲音檔案”成為文物有聲傳播的路徑之一。用聲音傳遞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時代精神,處處凸顯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創新。
為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之聲”傾力打造了《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系列節目,它打破了大眾對紅色文物傳統與單一的認知,為文物的文化傳播發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讓人們看到了聲音也可以成為為文物傳播賦能的重要手段。通過100名聲音工作者對100件代表性革命文物進行深情講述,還原了百年歲月中與革命文物相關的重要場景,重塑了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歷史,詮釋、傳遞出文物背后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從生動、鮮活的講解中,聽眾更深入地學習了中共百年黨史,體會到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所傳承的紅色精神,喚起了真切的情感共鳴。
除此之外,《紅色印記》作為生動講述百年黨史的新時代文物聲音“傳記”,還將進入全國各地的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受眾在參觀文物展覽的同時,可以通過有聲導覽接受生動鮮活的黨史教育,成為館藏文物有聲傳播的發展路徑之一。因此,在媒體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我們要重視文物“聲音檔案”對文物傳播的良性功能,用聲音記錄文物記憶,傳遞文物蘊含的精神。同時,加強對文物類廣播節目以及短音頻等形式的創新發展,更好地用聲音為文物傳播賦能。
青年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其對傳承和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視。近年來,一批批青年學子投身文物領域,從文物青年說大賽上青年人的講述身影到一線青年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嚴謹態度,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愛上文博,尤其是在青年中引起的“文博熱”,他們通過數字化平臺展現了對歷史文物以及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青年一代是數字化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中一股勢不可擋的新生力量,《紅色文物青年說》便是以青年學生的視角去講述、回憶,通過青年學生代表的講述將文字作品轉化成有聲語言,將百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物故事搬上了熒屏。在媒介飛速發展的時代,《紅色文物青年說》運用有聲語言的傳播方式,用語言技巧觸發情感共鳴,讓文物精神在青年人身上得到繼承和發揚。
2022 年是國家博物館創建110 周年,國家博物館官方微博粉絲數量突破500 萬,躋身文博領域大V 行列,再次證明文物可以擁有網絡時代流量的加持。當前,涉及文博領域的短視頻、自媒體平臺仍較為缺乏,但文物正在融入“青年群”,圈粉“新生代”,其潛在用戶非常龐大。館藏文物見證了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記憶,我們要抓住青年一代在文物傳播中的主體力量,注重音頻的內容生產,用青年人的聲音給文物注入旺盛的生命力。
當前,傳統出版業和數字技術的結合,顛覆了以往傳統的閱讀方式,聽書成為了快節奏生活中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有聲讀物迅速占領了數字出版市場,成為當下最流行的閱讀方式之一。
文物有聲讀物已成為當下受到大眾熱捧的傳播形式,以其快速便捷形式為文物“塑身鑄魂”,幫助大眾獲取知識。目前《三星堆·榮耀覺醒》有聲讀物的上線使三星堆文化在音頻的有效傳播下擴散到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在有聲讀物的音效氛圍下,聽眾沉浸在三星堆故事中,感受三星堆文化。
有聲讀物不是教科書式的“照搬”,而是結合新時代的特點,賦予文物以新內涵,對歷史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著書解句、深入分析,對其精髓進行提煉,使其成為最適宜的館藏文物信息獲取渠道。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主體性和參與性不斷提高,有聲讀物是有聲語言創作的直接平臺,給予了文物更旺盛的生命力。
自國家文物局印發《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以來,文博人不斷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方式,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進行跨界合作。從《國家寶藏》到《唐宮夜宴》,到“青綠腰”,一件件文物“從博物館里走出來”,讓文物和當代觀眾產生了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我們看到了文物跨界的融合發展優勢十分明顯。
近年來,音頻產業與數字文化領域緊密合作,“聲音”與“文物”的碰撞與融合也表現出了多種可能。例如要讓文物藏品存在的商業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就要積極主動地開發館藏文物的文化衍生產品,這不僅能夠給博物館帶來經濟效益,還能持續強化其教育功能。除此之外,在融媒時代下崛起的“直播帶貨”形式也充分展現了文物的商業價值,將信息轉變為可消費的形式,成為宣傳文物周邊的重要渠道之一。
除此之外,廣播劇、脫口秀以及各類語言類綜藝也在不斷發展,逐漸向音頻平臺轉移。利用有聲傳播讓文物跳出宏大敘事走進日常生活,這不僅可以降低大眾對于文物接受的門檻,還使得館藏文物的傳播不再僅僅停留在博物館的實體參觀中。媒介融合發展需要我們重新審視館藏文物與媒體的關系,館藏文物的傳播需要通過新的媒介形式和數字技術來確立新的傳播方向和傳播思維。
融媒體的發展是有聲傳播面臨的新機遇,有聲媒體創新了人們接受文物的新方式,為館藏文物開辟了更廣闊的傳播前景和傳播空間。未來還將依托新媒介和數字化手段,搭載聲音傳播的開放性、情感性、互動性、想象性等,建立起以聽眾為中心的傳播體系,為館藏文物的傳播和發展提供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