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倪婉瑛
在一定的經濟形勢下,人口增速減緩或負增長有助于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從長遠來看,人口總量負增長或以極低水平增長不僅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消極影響還會造成勞動力供給短缺、儲蓄水平降低,同時還會降低消費需求,削弱消費者對經濟增長的拉力。這些變化都會給經濟增長帶來不利的影響。這些變化也意味著過去支撐經濟快速增長的傳統因素的作用在減弱。從積極方面來看,勞動力總量的減少會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在總人口逐步轉入下行通道、開始慣性負增長的壓力下,總和生育率的持續低迷與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大規模步入老年,合力推動了中國人口結構在未來30年的深刻轉變。這一時期,不論在規模、速度還是深度(高齡化)上,中國的人口老化都將進入前所未有的“加強”階段。顯然,人口老齡化及其所帶來的一系列的人口結構變化都將給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系列嚴峻挑戰。
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與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需面對的一項重大挑戰。我國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時期,老齡化深度發展趨勢趨于明顯。老齡化程度加深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口老齡化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生命周期理論認為,處于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其儲蓄傾向和儲蓄行為不同。這一理論在我國有一定的適用性。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推進,儲蓄水平的提高和儲蓄增長率的增長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這一變化將對資本積累和投資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人口老齡化對生產和消費的影響。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會改變消費需求的結構和水平,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的消費能力要弱于勞動年齡人口,這將會對消費需求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消費對醫療保障、護理服務等有著較大的需求。
第三,對勞動生產率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通常來講,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年齡段集中在青壯年,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會導致具有較低勞動生產率的年長勞動力比重提高,即意味著整體勞動生產率的下降。
盡管目前“普遍二孩”政策的實際收效低于預期,但從長遠來看,全面放開生育并實施更加積極的人口政策,對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增加勞動力供給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積極的人口政策不僅是單純放開生育而是要進一步鼓勵和支持黨政機構、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盤活各種閑置資源,就近實現資源開放共享,創辦開設配套服務機構,建立起涵蓋“家庭支持、嬰幼兒托育、生育醫療保障、女性就業保護”等一系列鼓勵與支持生育行為的服務與保障體系。
(1)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技術創新,不僅有助于促進國家對高技術人才的培養與訓練,數字技術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創造出大量新型工作形態。
當前,我國網絡購物、在線外賣、手機支付等數字化消費場景,早已像柴米油鹽一樣,進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數字化融合場景,持續產生著“化學反應”,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我國的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推動著產業發展不斷升級,就業格局更加優化,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深入發掘“人口紅利”,推動人口發展從“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一國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同時,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于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經濟學家稱之為“人口紅利”。
過去三十年里,在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家政策引導及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GDP持續高速度增長。當然這有很大一部分功勞在于中國的人口紅利。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在中國沿海地區,尤其是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大量的工廠涌現,中國開始快速進入和發展加工制造業。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一段時間廉價勞動力成為中國的一個標志。
城鎮化加劇,城市建設也在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硬件設施要不斷改善,中國的公路橋梁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社會基礎設施大大地擴大了內需,人們對住房要求的逐步提升導致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巨大動力。同時大量的人口也使中國的內需加大,人民的大量基本生活品需求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同樣強有力地提升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經濟盡情享受著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優勢,然而新一輪的“用工荒”已經敲響了警鐘,這樣的“人口紅利”正在面臨挑戰甚至是行將枯竭。
中國目前現狀是老齡化加劇。到2022年,中國老年人口超過新增人口數量。中國目前處于工業化中期,嚴重缺乏高技術人才。隨著“民工荒”的出現,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小型企業的日子越發難過。珠三角、長三角的“民工荒”是一個用工供需的表層現象,更深層次地還是印證了中國的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人口紅利正在迎來轉折點。劉易斯拐點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中國的人口紅利頂峰正在過去。
盡管不斷加深的老齡化程度使得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但人口結構的比較優勢仍然存在,人力資本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此,需要推進實施“終身學習”戰略,加大教育與培訓資源對國民生命周期的覆蓋力度,全面提升勞動力素質。未來三十年,少年兒童規模的縮減,使得勞動年齡人口供養在學人口的能力相對提高,4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讓經驗與技術水平更加成熟豐富的壯年勞動力成為中堅力量,這些條件有助于通過擴大教育與培訓資源大幅提升勞動力素質與人力資本水平。
面對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需要通過繼續推動社會養老保障與服務體制改革創新,切實解決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性、老年人長期照料籌資與供給、醫養結合以及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問題,特別對大齡勞動者與老年人,要注重加強職業健康服務和職業病防治,改善職業環境和安全狀況。
建立與老齡化社會相適應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具有更強積累功能(鼓勵儲蓄)的養老方式,不僅有利于緩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籌資壓力,同時也能更好地利用因預期壽命延長而出現的新的儲蓄動機,保持高儲蓄率,增加未來經濟的供給潛力。
加快國有資本劃撥社保基金的同時提高基金的管理水平和收益率,能夠大大增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主要包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老年設施供給、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強化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等。
具體措施包括:加強老齡工作的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和廣泛動員各方參與等。面對勞動年齡人口的日趨老化,合理延長退休年限,探索建立更加靈活的退休機制,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對緩解養老金籌資壓力、提升勞動參與率、增加勞動力供給有著積極的意義。
談到銀發經濟,首先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政府要強化保基本、兜底線的職能,保障每一個老年人老有所養,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談銀發經濟。我國的老年人規模大,發展速度快,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蘊含著發展機遇,銀發經濟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老齡化程度高的一些發達國家,銀發經濟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我們國家“十四五”期間,老年人的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特別是1962年以后有一個“嬰兒潮”,現在陸續進入老齡化階段,這些新的老年群體,物資儲備更加充實,他們的消費觀念更新,消費意愿和能力也更強,所以老年消費市場是非常巨大的。
說到銀發經濟,其實顧名思義,就是面向老年人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的經濟。這包括傳統的“衣、食、住、行、用”這些實物消費,也包括長期照護、健康管理、醫療保健、護理康復、家政服務、養老金融等服務消費,還有文化、藝術、體育、休閑、娛樂等“詩和遠方”這些新型消費,以及科技賦能下的智慧產品和服務,還有居家和公共場所的適老化改造,可以說是涵蓋了國民經濟的很多領域,內容非常豐富,產業鏈也很長。
我們說大國重器固然不可或缺,老年制造同樣關系民生;年輕人和兒童的服務供給豐富,老年人的服務市場同樣未來可期。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研究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就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老年用品產業、科技化智能化升級等領域加強系統謀劃。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包容開放的發展環境,完善便利高效的監管服務,讓市場主體蓬勃發展、銀發經濟充滿活力。
三是支持產品創新。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務目錄、質量標準,加大老年產品的研發制造,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產品。四是培育服務品牌。打造一批創新力強、品質優良、標準規范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為老服務優質品牌”,引導老齡產業集群發展。
在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主動擁抱網絡和智能終端,但是許多老年人在用手機辦業務的時候仍然看不懂、學不會、用不好,政府出臺更多更好的政策,出臺更多更好的標準和規劃,持續推進老年用品和服務創新,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
社會各界應建立倡導推廣網絡適老媒介素養的風尚,建立適合老年人多維支撐的網絡體系文化,通過評選網絡素養文明家庭,樹立代際反哺文明典范。還要健全適老素養培訓體系,督促公立學校、老年大學優化網絡素養教育,提供簡明易學的教材和課程。
企事業單位應積極落實社會責任,要立足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全方位研究和設計適老化應用內容,積極落實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對網絡適老問題與學界共同跟進研究,提供更多的適老終端產品、適老軟件應用、適老產品使用說明指南等。
在家庭中建立良性代際反哺氛圍。家庭是提升老年人網絡媒介素養、落實網絡適老服務的重要終端。通過媒體等宣傳方式重視倡導后喻文化,讓年輕人也像小時候父母對自己那樣有耐心、有愛心,幫助他們慢慢學會使用智能手機等其他電子廠品,讓老年人享受信息社會的成果。
媒體應為家庭互助反哺提供內容、平臺、場景等方面的分類服務。老年人自身也應積極面對網絡的智能化創新功能,適需學習,主動擁抱互聯網,提升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
總之,應加強社會各方的網絡適老協同,破除各種壁壘,真正形成統籌推進、分工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加快建立解決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同時,針對網絡適老目標開展針對弱勢群體的深度改革,彌合數字鴻溝,增進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全體人民福祉,讓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于“健康老齡化”,主要是指從生命全過程的角度,從生命早期開始,對所有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綜合、系統地干預,營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會支持和生活環境,以延長健康預期壽命,維護老年人的健康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健康老齡化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既體現人類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般規律,也符合中國國情。強調伴隨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增長快、壓力大,必須科學謀劃、綜合應對。引導家庭醫生優先同老年家庭開展簽約服務,發揮基層全科醫生貼近群眾、貼近家庭、貼近基層的優勢,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不斷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務和管理水平,加強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和保障,深入推進醫養結合,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要堅持醫養結合,逐步建立長期護理制度,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使老年人更健康快樂。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保障,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城市轉型更新發展的各方面,著力打造老年宜居環境,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當前,中國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約3%的速度增長,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積極采取更加有效的戰略措施,努力推動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社會養老體系、老年人社會管理服務體系、老年人健康支持體系、老年人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創新老齡事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積極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推動老齡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六老”目標,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促進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