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 倞,沈旭慧
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及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調查指出,當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人,失能老年人4 000余萬人[1]。老年人因臟器功能衰竭,生理機能下降,導致自理能力受限,易突發意外事件。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衛生資源,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2019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關于加強老年護理服務工作的通知》中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加老年護理服務供給,豐富和創新護理服務模式,探索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新型業態[3]。將遠程護理貫徹落實到老年保健中,實現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是現今醫療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本研究就國內外遠程護理在老年群體中的應用進行綜述,包括相關概念、護理模式和影響因素,旨在為護理人員實踐遠程技術提供參考依據。
1.1 遠程護理相關概念 國際護士會(ICN)指出,遠程護理是指運用遠程醫療技術進行護理保健并指導護理實踐[4]。遠程醫療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遠程醫療協會將遠程醫療定義為通過電子通信技術的傳輸、管理和協調實現遠距離的醫療保健服務[5-6]。遠程醫療包括遠程診斷、遠程會診、遠程護理及遠程教育等所有醫學活動[7]。護理領域的信息化打破了醫護人員和病人傳統交流的時空距離,為那些高齡或失能老年人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了便捷的護理服務[8]。歐美發達國家借助移動信息技術為病人提供遠程護理已成為常態,且發展成熟,建立了完善系統的體制[9]。遠程護理在我國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起步較晚,近年來逐漸得到廣泛關注。信息技術與護理的深度融合開拓了新型的老年照護模式,為老年病人提供了個性化的健康監測和指導[10]。
1.2 遠程護理的應用 ①遠程監測:利用生物智能傳感器對人體生理參數進行采集,通過互聯網存儲到云端數據管理平臺,護理人員可實時監測病人的健康狀況,實現疾病篩查、預防和突發醫療事件的緊急處理[11]。②遠程護理會診:運用現代化信息傳輸手段上傳病人的病歷資料,使護理專家不受地域限制,實時、快速、準確無誤地獲取疾病信息,為病人做出正確的診斷,提出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12]。③遠程疾病咨詢:通過24 h醫療服務熱線為生活在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病人提供衛生保健咨詢。護理人員針對病人的健康問題進行專業評估并給出指導意見[13]。④遠程健康管理:借助網絡自助終端對病人身體各項指標進行監測,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的健康分析,制訂個性化的飲食、運動、用藥指導,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14]。
2.1 移動電話 研究表明,電話訪談是遠程護理最基本的方式[15]。Squires等[16]指出,通過電話咨詢,護理人員為出行不便的群體提供經濟有效的初級保健服務,既能免除病人就診旅途的奔波,又可緩解醫療資源的緊缺。Pedone等[17]針對65歲及以上的心力衰竭病人開發了遠程監控模型,將生理參數的監測和電話支持相結合,實現醫務人員與病人的實時溝通,有效降低了住院率和死亡風險。Barnason等[18]通過遠程訓練系統與電話設備的連接,指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老年病人進行早期康復鍛煉,并根據病情評估及時調整運動方案,對改善病人的身體功能和心臟不良事件的再發生有積極意義。任樂蘋[19]采用電話回訪的方式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出院的老年病人進行情緒管理,并根據其對疾病的認知偏差制訂科學化的健康指導計劃,幫助病人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保證了治療的整體質量。
2.2 社交通信軟件 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為遠程護理提供了新的平臺,是目前我國延續性護理普遍運用的模式[20]。Tarte等[21]利用Facebook創建慢性病的管理教育平臺,與老年心力衰竭病人進行互動交流,幫助病人轉換角色,積極參與到疾病的日常管理中。陳志雄等[22]建立微信2型糖尿病控制小組群,對初發的老年病人進行飲食治療、體育鍛煉、血糖監測的指導。結果表明,微信管理模式對慢性病病人的健康管理效果較好,值得推廣。劉小麗[23]指出,利用微信公眾號對老年骨質疏松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馮偉[24]運用QQ群服務平臺為腦卒中病人提供出院后康復、用藥、心理指導和在線答疑,并且定期在群內召開健康知識講座,病人的疾病知曉率、生活自理能力、服藥依從性均有明顯提高。
2.3 智能可穿戴設備 醫療可穿戴設備是融合云服務、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健康保健功能的移動智能終端。該設備攜帶便捷,為老年人提供了智慧化的照護服務。Mauldin等[8]開發了一款基于跌倒檢測系統的智能手表,用于監測老年用戶的運動步態,預測跌倒發生的可能。若提示高風險,通過報警信號及時求助,與醫護人員或家屬取得聯系,迅速采取防范措施,阻止不良事件的發生。Guan等[2]利用家居智能網關實現老年人的遠程健康監測。該系統通過智能服裝收集老年人的生理指標和運動信號,再由家庭網關將數據傳輸到醫療服務器,對用戶進行信息管理。幫助發現老年人心血管、神經系統和肺部疾病的初期癥狀,盡早介入二級預防。黃善登[25]為老年人研發了一款腕帶式生命體征檢測預警器,可精準定位攜帶者,并動態監測生理數據,若發生意外,該設備立即發出呼救信號,利于及時出動120急救。
2.4 網絡視頻 可視化技術能滿足病人足不出戶實現與醫護人員面對面互動的需求。Hoaas等[26]采用視頻會議的形式督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進行跑步機運動訓練,并遠程監測病人咳嗽、咳痰情況,指導其進行呼吸功能的鍛煉。結果顯示,病人的接受度和適應性良好,自我效能感增強,遵醫性提高。Durner等[27]為帕金森病人提供遠程醫療實時視頻服務,通過面診,醫護人員可準確了解病人的病情,有利于及時調整用藥和護理方案。該醫療服務系統對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提高病人滿意度有很大幫助??芗t艷等[28]利用互聯網平臺與腸造口術后的老年病人進行每周2 h的視頻交流,指導病人及家屬協助更換造口袋,正確處理造口并發癥。干預3個月后,病人造口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3.1 信息安全與隱私制度 遠程護理是大數據時代下孕育的醫療新業態,在造福病人的同時,帶來了倫理方面的挑戰[29]。目前,我國的遠程護理處于探索階段,隱私保護措施尚未完善。在遠程照護服務中,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存儲于云端,加之老年群體運用網絡系統的熟練程度較低,很容易被平臺運營商通過非法技術手段竊取隱私信息,從而造成醫療安全隱患[30]。此外,醫護人員對病人的隱私保護意識薄弱及老年病人的自我維權意識模糊,明顯增加了醫療信息泄漏的風險[31]。如何有效保護病人隱私、提高信息安全度在遠程護理的推廣中至關重要,建議從以下多角度落實:①政府職能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加強健康網絡的監管力度,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明確數據管理平臺對病人的保密責任,加大侵犯隱私的處罰力度;②優化遠程管理流程,采用統一數據采集通道,并實現信息資料的加密傳輸和碎片化存儲;③采用多維身份認證,合理限定平臺使用權限,以減少應用程序被冒名訪問的可能性;④加強醫療隱私相關宣傳,從而強化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提高病人對于隱私保護的辨識度。
3.2 特殊群體的局限性 盡管遠程護理具有廣闊前景,但本綜述適用該醫療模式的人群具有局限性。即老年群體的視覺、聽力和認知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衰退,使用電子產品的能力有所欠缺,尤其在系統發生故障或服務器出錯后,會明顯降低老年人的體驗感[32]。另外,面對操作繁瑣的智能產品,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會大打折扣,甚至出現茫然無助或恐懼心理[33]。Costa等[34]發現在對糖尿病病人的遠程護理干預中,網絡信息技術缺乏者療效不明顯,其中以老年人居多。李彪等[35]對60歲以上老年人智能手機的使用現狀進行調查,發現60%的老年用戶不會操作應用程序。目前基于互聯網的軟件產品多為年輕人開發,對于老年人而言不具備普適性。為提高遠程護理服務的可及性,建議在信息設備的設計中引入“人文關懷”理念,結合老年人的身心特征,研發以需求為導向的適老性科技產品,例如設計“一鍵式”智能設備、簡化網絡操作界面、開發視聽導航軟件等。同時開辦老年病人的網絡培訓,提供信息技術援助;并鼓勵家庭式參與,協助老年病人熟練掌握智能設備,以改善遠程護理在老年居家服務中的實操性。
3.3 護理人員的信息技能 遠程護理在為老年病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對護理人員的技術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溝通技巧有助于提高病人對遠距離醫療的認同感和信任感,為遠程護理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36]。此外強化護理人員的數字化技能是確保遠程護理有效進行的關鍵環節[37]。護理人員在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熟練操作計算機和各種智能設備,還要指導老年病人進行軟件程序的安裝和應用。目前我國護理人員的信息技術薄弱,普遍存在計算機焦慮,是遠程醫療快速發展的障礙因素[38]。因此,現階段亟須采取積極措施提高護理人員的信息通訊能力。首先建議護理院校加強對護理專業學生信息技能的培養,增設護理系統相關的計算機課程,實現畢業后與臨床實踐的無縫接軌;其次醫療機構應重視對護理人員的信息化再教育,構建規范化網絡培訓平臺,將計算機課程納入繼續教育中,并提供護理信息技術的實踐活動;同時醫院方面需加強設備資源與技術支持,通過建立有效的閉環流程不斷優化遠程護理系統,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及時反饋和控制,從而促進遠程照護的推廣。
3.4 遠程服務費用 雖然遠程醫療擴大了衛生資源的輻射范圍,延展了護理服務鏈,幫助老年人獲得便捷的居家保健。但目前我國尚未統一遠程價目標準,受市場利益的驅使,網絡醫療收費亂象頻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老年病人對線上護理的接受度和需求量,特別是收入較低的群體[39]。為推進遠程護理的發展,保障病人就醫過程中的切身利益,如何規范遠程服務收費是當務之急。建議費用收取應以知情同意、合法合規為前提,遵循公平誠信原則,醫療機構應在政策指導下合理制定和調整價格,并明確做出公示;倡導政府部門將遠程護理納入醫療保險范疇,制定合理的報銷上限與比例,并建立相應的報銷監管機制;規范遠程醫療市場并加強法制監督,對醫療單位的遠程收費進行成本核算,確保服務價格的公平合理。
在網絡信息迅猛發展、人口老化加速的當下,遠程護理已廣泛滲入老年衛生領域,傳統護理模式正在向大數據遠程醫療轉型,這是我國醫療改革的必然趨勢。目前,遠程技術在老年居家護理中的應用初見成效,它突破時空的限制,緩解了醫療資源的緊缺,保障了老年人可及性居家照護服務,提高了護理工作的時效性。但遠程護理的發展任重道遠,我國處于初級階段,尚需整合醫療資源,跨專業多學科協調合作,以提供專業化、精準化、個體化的醫療服務。同時,需健全醫療風險管理制度,明確付費細則,提高護理人員的網絡技能,進一步研發適老化智能產品,以實現遠程護理在老年群體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