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炳春,歐林銘,高灼均
(廣州起重機械有限公司,廣州 510405)
起重機械是用電設備,更是一種特種設備,國家修訂了GB6067.1—2010《起重機械安全規程第1部分:總則》強制性標準,規定了起重機械的設計、制造、安裝、使用、檢查等方面的基本安全要求;修訂了GB/T3811-2008《起重機設計規范》,確立了起重機械電氣與安全等部分設計應遵守的準則。起重機械的接地和接地故障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是起重機械本體的接地,還涉及到起重機械的上下游,如電網(電力系統)、饋電系統、軌道、承軌梁、電源保護開關等幾個環節的接地問題,任一個環節接地做不到位都會影響系統安全。以上兩個國家標準對于起重機械的饋電系統型式、起重機械本體接地有所描述,但對于如何根據現場電力系統型式正確匹配起重機械的接地方式,軌道和承軌梁接地方法,以及如何進行接地故障保護和選擇故障保護開關等方面提及較少,因此,起重機械設計單位和各地檢測部門對此理解和掌握的尺度不一致。很多電氣設計者、現場施工者、檢測者通常認為,只要做到起重機械電源為三相四線,地線與供電配電箱的接地端子連接;總開關采用帶有瞬時和熱過流脫扣的電磁式斷路器;起重機軌道接到地下接地體這幾點就可以了。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設計和施工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因此,為了消除安全隱患,保護人身和起重機械設備安全,本文參照電力系統的相關規范和起重機相關標準要求,分析并求證了起重機械外部的饋電系統、軌道、承軌梁的接地和起重機械內部的鋼結構、電氣設備等的接地,以及接地故障保護開關選型等幾方面,與電力系統的型式密切相關;對以上各環節的規范接地和實施要點提出了建議。
GB6067.1—2010的8.8.1規定,“交流供電起重機電源應采用三相(3Ф+PE)供電方式。設計者應根據不同電網采用不同型式的接地故障保護,并由用戶負責實施。接地故障保護應符合GB50054的有關規定。”[1]該條文對起重機械供電電源規格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了接地故障保護應隨著電力系統的型式不同而不同。起重機械的交流饋電系統(如滑觸線、電纜卷筒、懸掛電纜等)至少有4線,其中一條線(芯)為接地保護專線,起重機械就是通過這條專線引到配電箱接地的,而不是如以前利用起重機械車輪與軌道接觸構成接地保護通道。但是,我國的電力系統有數種型式,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有的接地有的不接地,需要解決饋電系統的接地保護專線到配電箱后接到何處,如何與電力系統構成聯系,才能保證一旦發生單相接地故障,人體安全及電氣設備得到有效保護這一問題。
根據GB14050-2008《系統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術要求》,我國電力系統細分為IT、TT、TN-C、TN-S、TNC-S五種接地型式,其中TN-C、TN-S、TN-C-S三種型式統稱為TN系統[2]。除了IT系統電源端中性點不接地(或經高阻抗消弧線圈接地)外,其他4種系統中性點均通過導體直接接地。從IT、TT系統變壓器中性點引出的中性線為“中性導體”(即N線),不能與用電設備的金屬外殼連接;從TN系統中性點引出的中性線為“保護接地中性導體”(即TN-C和TN-C-S前段的PEN線)或“保護導體”(即TN-S和TN-C-S后段的PE線),具有接地保護功能,要與用電設備外殼連接。
因此,接到IT、TT系統的用電設備外露可導電部分需要單獨接地,與電力系統變壓器中性點通過接地極、大地構成故障電流保護回路。鑒于此,起重機械饋電系統接地專線不能接入“中性導體”N線上,而應該單獨接入接地極上。以圖1所示的TT系統為例,由QF21分配電箱引出三相四線到起重機械饋電系統,其中一條線從分配電箱內接地端子引出,接地端子應確保與“接地極”可靠連接,滿足接地電阻不大于4 Ω的要求[2]。“接地極”可以是在配電箱附近單獨埋設的接地體,也可以是與大地可靠連接的金屬結構、管道、混凝土結構的鋼筋等自然接地極,或者人為架設的等電位接地網等。
圖1 TT系統接地方式
圖2所示為TN-C-S系統,它的前段區間是TN-C系統,PE線和N線合并為PEN線;后段區間是TN-S系統,即在QF21配電箱后,分出單獨的PE線。純粹的TN-S系統,應該是在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直接分出N和PE兩條線。TN系統下的用電設備外露可導電部分與電力系統變壓器中性點之間,通過導體形成物理上的直接連接。如位于圖2前段區間的三相電機和單相設備,金屬外殼接入PEN線上;位于圖2后段區間的起重機械設備或其他用電設備,其金屬外殼則接入PE線上。起重機械饋電系統應根據電力系統型式,在電源供電點(QF21分配電箱)接入電力系統的PEN接線柱或PE接線柱上。為了進一步提高接地保護可靠性,根據供電線路長短可以在電源供電點再埋設接地極形成重復接地,重復接地電阻不大于10 Ω[2]。
圖2 TN-C-S系統接地方式
值得強調的3點:(1)盡管GB6067.1—2010標準中只提到保護導線是PE線,而現場TN-C-S系統的前段區間和TN-C系統提供的是PEN線,但由于起重機械通常是末端用電設備,即使接入PEN接線柱上,也可看成是分出的PE線,相當于末端起重機械形成了局部的TN-S系統;(2)在TN電力系統中,饋電系統接地專線不能只接入獨立接地極,而不接到TN系統的PEN或PE導線上,使末端起重機械構成局部TT形式,因為一旦起重機出現單相接地漏電,PEN上呈現110 V電壓,導致前端用電設備外殼全部出現危險電壓;(3)在確保IT、TT系統下承軌梁(軌道)接入單獨接地體或接入接地網上,或者TN系統下承軌梁(軌道)接入PEN或PE線的情況下,饋電系統的接地專線可以就近接入承軌梁(軌道)中,不需要引到分配電箱中,可以節省接地導線。
GB6067.1—2010的8.8.2規定:“起重機械本體的金屬結構應與供電線路的保護導線可靠連接。起重機械的鋼軌可連接到保護接地電路上。但是,它們不能取代從電源到起重機械的保護導線(如電纜、集電導線或滑觸線)……”[1]起重機械的鋼軌接地不能取代起重機械接地保護線,那么,起重機械饋電系統有了專用保護導線后,是否軌道可以不用接地?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起重機械漏電將通過車輪軌道接觸使軌道和承軌梁帶電。為此,應如圖3所示,做好承軌梁之間、軌道和承軌梁之間、軌道之間的接地線跨接,通過跨接使所有剛體成為等電位體,最后通過軌道接地。這樣,即使起重機械饋電系統接地線接觸不良或斷線時,接地故障電流仍可以通過車輪、軌道通道構成回路,對人體起到后備安全保護作用。軌道的接地方式應確保與起重機械饋電系統的接地方式一致。
圖3 軌道等接地線跨接
GB/T3811-2008《起重機設計規范》7.4.10.1規定“起重機本體的金屬結構應與供電線路的地線可靠連接。大車與小車的車輪、任何其他的滾輪或端梁連接采用的鉸鏈均不能替代必需的導電連接,而應另外用專門的接地線將各部分結構件上的接地點連接……”[3]。該條文說明,饋電系統引入起重機械上后,需要做好起重機械內部接地措施,防止在起重機械上的電氣設備絕緣破壞時,危害司機和維修人員的人身安全和進一步擴大電氣設備的事故。
起重機械上的金屬結構和用電設備的接地,具體實施方法有以下幾點。
(1)起重機械饋電系統進入起重機械后,首先與起重機械橋架金屬結構連接。
(2)與起重機械橋架通過螺絲、鉸鏈連接的其他金屬結構部件,如端梁、走臺、支腿、下橫梁、小車軌道、電柜支架、電柜門等等,均用專用導線跨接兩側的金屬結構,使之形成等電位體,保證接地的連續性[4]。
(3)移動小車車架與起重機械橋架之間,采用移動專用接地導線連接。
(4)移動司機室,與起重機械本體螺絲連接的司機室用雙重的接地線進行電氣連接[5]。
(5)起重機械上的所有用電設備,如電氣房、控制屏、電柜、接線箱、控制臺、操作器、變壓器、電阻器、限位器、電動機、制動器、照明設施、訊響設備等,其外露的可導電金屬外殼,應獨自用導線連接于就近的起重機橋架、小車架或司機室骨架的等電位體上[6],如圖4所示。
圖4 電氣設備外殼接地
(6)電纜橋架之間,電纜橋架或電線管與起重機橋架之間采用焊接或用接地線連接。如圖5所示。
圖5 電纜橋架的接地線跨接
(7)照明變壓器的低壓側應一端接地。
(8)屏蔽電纜鋼絲包皮兩頭金屬絲網接地。
針對接地故障保護和保護開關選型,起重機械相關標準條款描述較少。GB6067.1—2010的6.2.2和GB/T3811-2008的7.3.2規定,起重機械的“總電源回路應設總斷路器,總斷路器的控制應具有電磁脫扣功能,其額定電流應大于起重機額定工作電流,電磁脫扣電流整定值應大于起重機最大工作電流。總斷路器的斷弧能力應能斷開在起重機上發生的短路電流。”[1]另外GB6067.1—2010的8.2和GB/T3811-2008的7.4.2規定,“所有線路都應具有短路或接地引起的過電流保護功能,在線路發生短路或接地時,瞬時保護裝置應能分斷線路……當預計接地電流達不到瞬時脫扣電流值時,應增設熱脫扣功能……。”[3]
由于電力系統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和用電設備的接地聯系方式不同、故障電流通道不同、線路長短不同,使線路阻抗不同,導致產生的接地短路電流大小差別很大,有的短路電流高達幾千安培,有的僅僅幾毫安,帶電磁線圈的電磁脫扣斷路器僅對較大接地電流有效,對小漏電電流無效,因此在分配電箱內和起重機械總電源回路,不能簡單設置帶有瞬時脫扣和熱脫扣功能的斷路器一種型式,而仍然要依據不同型式的電力系統配置相應不同型式的保護開關,才能對單相接地故障起到有效保護。具體分析如下。
為討論QF21總斷路器型式,參考圖1,假設電力系統中性點接地電阻為ro,起重機械接地電阻為rD,單相對地短路電流為(IR,起重機械對地電壓為UD。假如起重機械發生相線L2碰電柜殼體的對地短路故障,故障電流(IR從L2相線,通過電柜外殼——起重機械橋架——接地體rD——大地——接地體ro通道,回到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因TT系統接地電阻ro和用電設備接地電阻rD為4 Ω[7],故:
假如QF21為脫扣曲線C型的小型電磁式斷路器,27.5 A的短路電流不能使額定電流大于5 A的斷路器瞬時脫扣,此時,起重機械橋架或用電設備對地電壓UD一直保持110 V分壓,相當危險。因此,TT系統的起重機械,用電磁脫扣的斷路器作為接地故障保護是無效的,必須采用帶有漏電保護功能的斷路器進行保護。
參考圖1,IT系統與TT系統的區別是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不接地或經高阻抗接地(ro(100 Ω),若發生單相對地短路故障,故障電流(IR從L2相線,通過電柜外殼——起重機械橋架——接地體rD——大地——高阻抗接地體ro或相地電容(中性點不接地時)回到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
2.1 A接地故障電流不會使電磁斷路器跳閘,起重機械可以持續工作,接地故障一直保持。起重機械橋架對地為安全電位,人體接觸起重機沒有危險。但是,一旦起重機械接地保護通道不良,而人體從外部接觸起重機械,接地故障電流(IR將從L2相線,通過電柜外殼(起重機械橋架—人體—大地—高阻抗接地體ro通道,回到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由于人體電阻約為1 700 Ω,流過人體的電流IR為:
此時人體有被電擊危險。因此,盡管IT系統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供電連續性,若該起重機械無連續工作的必要,應該選擇漏電保護斷路器,才能及時切斷故障,避免事故擴大。
TN系統的起重機械橋架與電力系統之間的保護導體有導線直接連接。接地故障電流IR從L2相線,通過電柜外殼—起重機械橋架—接地導體—保護導體通道,回到變壓器低壓側中性點。線路阻抗值與線路距離、線徑有關,線路越遠,線徑越小,計算的線路電阻越大,短路電流越小。為說明問題和方便計算,忽略線路電抗和變壓器內電阻和電抗,假設電力系統變壓器低壓側到起重機械故障點距離L=100 m,相線和地線線徑S=6 mm2,計算單相接地故障電流過程如下。
線路電阻:
單相接地故障電流:
計算結果表明,TN系統下6 mm2導線即使在100 m線路距離下,接地故障產生了328 A的短路電流,能夠瞬時切斷6 mm2導線截面下對應的電磁式斷路器。隨著變壓器二次側到故障點線路距離縮短和導線截面加大,單相接地故障電流會更大,因此,起重機械采用電磁式斷路器保護是有效的。
漏電保護開關又叫零序電流保護開關,它是檢測交流回路電流矢量和電壓矢量的裝置,有電磁式和電子式兩種。
絕大多數起重機械為三相(3Ф+PE)供電方式,接地線不作為載流零線,因此起重機械總開關,通常選用三相三線的漏電保護開關型式;個別起重機引入三相五線電源,因為N線有電流分量,總開關可選用三相四線的漏電保護開關。TN系統的PEN和PE線上,都不能被漏電保護開關切斷[8]。電磁式漏電開關靠電流驅動,與電壓無關,抗干擾能力較強;電子式漏電保護開關,不僅與電流有關還與電壓有關,抗干擾能力較弱。鑒于起重機械作業環境較差,起制動過程電壓波動較大,受電磁、諧波等干擾較大,特別是在變頻器使用場合,其高頻泄漏電流和諧波電流容易誤觸發漏電保護開關動作,因此,應優先選擇電磁式漏電保護開關。
簡言之,起重機械的接地方法與電力系統型式相對應,而接地故障保護開關要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進行適當選擇。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電力系統的接地和保護
綜上所述,起重機械電氣設計前,應該首先了解起重機械使用現場供電的電力系統型式,以采取正確的接地方法和選配合適的接地故障保護開關,才能對人體和財產起有效保護。當使用場合的電力系統型式為IT和TT系統時,起重機械饋電系統的接地專線接到獨立的接地極上,IT通常用電磁式保護開關保護,TT系統采用漏電式斷路器保護;當電力系統型式為TN系統時,起重機械饋電系統的接地專線接到電力系統的保護導體上,用帶電磁脫扣的斷路器保護;為提高安全防護等級,提高設備和人身安全,IT和TN系統都可以采用漏電式斷路器保護。此外,起重機械橋架及其附屬金屬結構、移動部件等應構成一個等電位體,作為起重機械公共地,起重機械上所有用電設備外露金屬外殼應可靠連接于該等電位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