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
和軍兄生長于泰山腳下,觀山悟道,仁智雙修。于書,和軍兄兼擅諸體,以篆書為最。我個人淺見,他的篆書藝術長處不在“創新”,而在“守舊”。
歷來各種藝術門類和流派,無不以創新相標榜,以求新為旨歸。這原本是不錯的,但藝術的創新,是在“守舊”的基礎上再往前邁進的。創新的前提是“知舊”,我們要了解前賢曾經創造過什么;創新的基礎,是“能舊”,我們要把前賢的本領學到手。有了“知舊”這個前提,創新就有正確的方向;有了“能舊”這個基礎,創新就有能力的保障。藝術的創新,是馬蹄式前進的。聰明而富才華的藝術家,能在前賢的基礎上往前走哪怕一小步,也足以不朽了。
蔣維崧先生90歲時舉辦書法展,我協助他挑選作品。蔣先生指著自己的一幅字說:“你看,我的字不知道怎么寫成這種風格了。”這引起我很深的思考:藝術的創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能預設一種“新”去“創”。蔣先生也曾經感慨,80歲以前雖然非常努力,但總覺得寫不過清人,筆力不及黃牧甫,膽力不及吳昌碩,80歲以后才覺得有了自信,稍稍比前人進步了一些。以蔣先生的才智和用功,黽勉于此道垂80年,尚有如此感嘆,我們年輕朋友初學染翰,侈言創新,似乎是遠遠不夠的。陶淵明云:量力守故轍。在學習書法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嚴守古人法度和軌轍,是非常必要的。

和軍兄當然知道創新的重要,也不缺少創新的能力,但他更深知尊重傳統、汲取營養的重要。他的筆下,熔鑄秦漢、驅策元清,無不逼肖,或取法秦之玉箸,或取意漢之篆額,或宗鄧石如,或仿錢十蘭,有趙之謙腳手,有黃牧甫遺則。其范圍之廣、臨池功力之深,在同輩的書家里,都是不多見的。這就是和軍兄“守舊”之處——深入篆書經典作品和經典書家堂奧,取精用弘、探驪得珠。
從這些作品來看,和軍兄又表現出了創新的欲望。他在章法和墨法的探索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清代的篆書名家,極少有人在墨法上求新求變。和軍兄大膽嘗試用宿墨、漲墨調節篆書用筆和章法的單一,以期作品更為古雅厚重。當然,有些探索還未必成熟,有些嘗試也未必適合篆書的體性。畢竟,他在創新的路上走出了難能可貴的一步。
如今,和軍兄的藝術語言逐漸成熟,藝術理念漸趨明確。他賦性厚重,每好為深沉之思。可以想見,假以時日,養根俟實,加膏希光,其能成就者,真是不可限量。齊魯之間,列嶂奔馳,而泰山巍巍然為眾山之首;岱廟之中,寶刻琳瑯,片石赫赫焉為篆書之宗。和軍兄棲止其下,游臥其中,仰觀岱宗,俯察片石,其胸中蓄積,雖不問,可知也。



倪和軍,別署逸墨堂主人,1972年生,山東泰安人,師從劉寶純、王友誼先生。現為泰山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文字博物館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篆書委員會主任、王羲之書法院副院長、培訓中心導師,山東印社理事、副秘書長,山東書法院研究員,泰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泰山書法院副院長。
Ni Hejun, owner of Yimotang, born in Tai’ an, Shandong in 1972, is a student of Mr. Liu Baochun and Mr. Wang Youyi. Now, he is a professor at Taishan University; member of the Seal Script Committee, the China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member of the Xiling Seal Art Society; member of the Calligraphy Art Committee,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 member of the Presidium of the Shandong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the Seal Script Committee, vice president of Wang Xizhi Calligraphy Academy, training center instructor; member and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Shandong Seal Society; researcher of the Shandong Calligraphy Academy; vice chairman of the Tai’ an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and vice president of the Taishan Calligraphy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