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霞
科學童話是指:“以科學知識為題材(或主題),以少年兒童為讀者對象,具有濃厚幻想色彩和啟迪智慧的虛構故事,這樣的作品就是科學童話。”科學童話的題材領域十分廣泛,科學概念、科學常識、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均納入了科學童話作家的寫作視野。
李丹莉憑借著對新疆的熱愛、對寫作的執著與堅守,以及作為作家原始的初心和使命一直默默耕耘在這片熱土上,她對于新疆科學童話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李丹莉先后出版了《回家》《大紅魚的心聲》《小石頭的夢想》《木楊楊的煩惱》等一系列青少年科普作品,她的《智慧花園——科學童話系列》曾獲得“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銀獎”。2014年參與制作的科普微電影《暮雪瑤》在“金飛燕”第五屆海峽兩岸微電影大賽頒獎典禮上斬獲金飛燕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三項大獎。2021年又相繼由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了《李丹莉科學童話系列繪本》。科普領域皆有涉獵,可謂是新疆原創兒童文學產量和出版量頗豐的一位作家。其中,《我要去看海》《伊犁鼠兔的禮物》《木楊楊的煩惱》《小石頭的夢想》《爺爺的小石像》五篇單篇作品入選新疆民族文學原創和民漢互譯作品工程《新疆兒童文學作品集》。李丹莉的寫作將童話與科幻、科普、地域、哲理、感悟等多種元素雜糅在一起,沖破了傳統童話的藩籬,成為一種帶有現代性特征的獨特敘述。
兒童文學有三大母題:“大自然”“母愛”“頑童”,即對大自然的窺探,對母愛的體悟,對童心的守護。李丹莉的作品中無不流露對兒童真實的尊重與喜愛,基于兒童原始的生命欲求去尋找通往兒童世界的通道,并在尋找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豐富著自己的思想價值、人性品質。雖帶有明顯的地域性作家的標志,李丹莉在癡迷于向小讀者介紹新疆特有的自然資源之外,也自覺意識到童話是讓兒童正確地認識世界的方式。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伊犁鼠兔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伊犁鼠兔的禮物》),任性的小蓓在月亮湖永遠失去了她的朋友米麗(《爺爺的小石像》),李丹莉在童話創作中正視現實社會某些現象的客觀存在,并試圖在兒童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科協專職做青少年科普以來,李丹莉有機會與科技人員去野外考察,直接地與動植物接觸,細致地觀察和記錄,為科學童話寫作積累了重要資料。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北山羊、盤羊、大紅魚、雪豹、野駱駝、馬鹿、野驢、雪雞、貂熊、野馬、北鮭、胡楊、紅柳、梭梭、羅布麻、云杉、沙棘、駱駝刺等,還有新疆獨有的白尾地鴉、伊犁鼠兔、新疆大頭魚、阿波羅絹蝶、雪蓮、阿魏等。
情感、哲理、感悟的有機融合是李丹莉科學童話創作的又一個特色。豐富的情感能夠讓故事形象更加鮮活、真實。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北山羊沫沫想要去看海的渴望:“有一只小鳥從天空中飛過,沫沫在云杉樹下抬頭望,她羨慕地想,要是自己是一只鳥就好了,有了翅膀,無論多遠都能飛去。”能看到它前往目的地的執著:“走了那么久,還是沒有大海的影子,沫沫一點也不著急,她堅信只要往前走一步,離大海就近一步,總有一天她會到海邊的。”舒緩干凈的語言中流淌著故事主人公充沛的情感。《伊犁鼠兔的禮物》中隨處可見的歡喜、贊揚,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會面氛圍:“這天,他們得到消息,李叔叔終于要來這里參觀啦!”“這是用蓮藕的絲繡的一個十字繡錢包,上面繡的是一雙溫柔的眼睛,用了這個錢包,就不會忘記家人,那些像鐵石一樣硬、像木頭一樣粗的心就會變得像絲綢那樣又細又軟。”在每一個故事的字里行間都充沛著作家的心血,每一句話語的表達、詞匯的使用都經過了反復的推敲。李丹莉將對孩子的愛轉移到創作中,兒童作為獨特文化的擁有者,作者在與兒童對話的過程中,既傳達了作者自身想要讓兒童習得的知識和價值認知,與此同時也在兒童世界汲取著成人已經失去的某些特質。
科學童話不僅僅是在進行科學的普及,教化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兒童文學的文化價值所在。通過童話去感染人的情感、熏陶人的心性、凈化人的靈魂,塑造人的價值與道德觀念,培養現代公民,這是兒童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目的。
〔本文為伊犁師范大學科研一般項目“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編號2020YSYB015)的最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