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采倩


天剛亮,太陽還沒醒,長臂猿的歌聲先響了起來。郁郁蔥蔥的樹木間,帶頭的長臂猿先長吟一聲,其余同伴紛紛和聲,一陣接著一陣。這是上海動物園的清晨音樂會,由五種長臂猿唱響,很多游客會大清早趕來圍觀。3月16日因疫情閉園后,長臂猿照樣唱著歌,除了沒有游客。300多名工作人員留守園內,用心照顧著5000多只動物,在特殊時期努力保持著“一切如常”。
上海動物園大大小小的動物加起來有5000多只,一天要消耗蔬菜850斤,水果510斤,冷凍肉類、活雞、兔子等1300斤,糧食雜品若干,其中250多頭食草類動物每天能吃掉4噸牧草。
疫情暴發后,保證動物們的“口糧”成為一大難題。“剛開始搶菜比較困難,蔬菜和水果籌備也花了很長時間。”得知浦西要封控的消息后,園方提前與供應商聯系,按照7~10天的食物需求量進行了儲備。
當時,動物園共籌備水果和蔬菜大約一萬斤,加上凍肉、凍魚這類冷凍品,大概有三四萬斤。就連比較冷門的果蠅、蟋蟀等動物的飼料,也想方設法進行了采購。食草隊則將苜蓿草、羊草等提前存放。在管控期間,缺少青綠飼料時,飼養員還會采摘一些樹葉來給食草動物改善伙食。
閉園后沒了游人,動物園里到處都靜悄悄的,飼料配送中心卻比以前更忙碌了。每天,一個個藍色的箱子被裝得滿滿當當,肥雞堆得冒了尖兒,新鮮蔬果的香味飄蕩著,箱子上貼著不同動物的名字。
誰也沒想到,上海動物園一閉園就是兩個多月。最先告急的是兩只大熊貓的口糧。6歲的“和風”與“星光”被稱為“風光兄弟”,是動物園里的明星。它們一天要吃5頓飯,大約100公斤食物,兄弟倆最愛吃的竹葉來自200公里外的浙江安吉。
外地的竹葉無法送達,大熊貓吃什么?
飼養員們開始搜尋附近的竹子。動物園組織了十幾個人成立三個“小分隊”,保障國寶的口糧。在大熊貓館后面,有一塊自留地,種著苦竹。“第一小分隊”的飼養員每天砍六七根竹子,鋸成幾段,清洗干凈后送到熊貓的餐桌上。“第二小分隊”帶著鋤頭,穿梭在雜亂的竹林中,挖出鮮嫩的竹筍。“第三小分隊”則當起了熊貓的“外賣員”,他們跑到佘山,剪下青翠的竹葉,帶回2米長的“巨筍”。
“風光兄弟”似乎察覺到,最近的伙食與平時不大一樣。“和風”第一次看到這么長的“巨筍”,有點不知從何下口,它雙手抱住竹筍,咬下最嫩的筍尖,終于嘗到了春天的味道。“星光”更喜歡顏色偏黃的竹子,那是光照充足的象征,吃起來嘎嘣脆。
進入5月,筍季已過,該吃竹葉了。疫情之下,竹葉的配送格外艱難。最終,在各級領導的努力下,上海動物園拿到了一個特批的通行證,帶上48小時核酸證明即可出行。另一邊,安吉的供應商將新鮮的竹子送到上海與浙江的交界處。供應商卸貨后,動物園的師傅獨自將400公斤的竹子裝上車,全程無接觸,進行閉環運送。
時隔一個多月,“風光兄弟”再次嘗到了熟悉的味道。“星光”躺在竹子做的吊床上,翠綠的竹葉堆在身邊,它隨手抓了一把,連枝帶葉塞進嘴中,顧不上吊床搖搖晃晃……
兩個多月里,陪伴5000多只動物的,是主動留守的300多名工作人員。他們大多數只能睡單位發的睡袋和躺椅,食宿都在工作崗位上解決。
沙炳福是主動留下的飼養員之一,朋友覺得他傻,他只說了一句:“動物需要我們。動物不像花草樹木,如果一兩天沒人照顧,它們就會生病。”飼養員的工作不僅僅是喂養動物,還有清潔、觀察、豐容和行為訓練等,每一項都關乎著它們的健康成長。
同樣留守動物園的吳海麗,跟兒子視頻時,就變成專屬直播員,專門去拍兒子喜歡的老虎、獅子和金錢豹。離家兩個月,她發現自己與小動物們更熟悉了,卻跟視頻里的兒子變生疏了。但她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如果待在家里,看不到動物,她會更加擔心。想念兒子的時候,吳海麗就去看看與兒子同齡的“風光兄弟”。“風光兄弟”似乎能聽懂她的傾訴,它們會主動靠近她,抬頭望著她。
沙炳福似乎也有類似的“魔力”。每當看到他靠近,大象就會慢慢走過來,搖頭晃腦,有時候還會拿鼻子“親”他。這讓沙炳福覺得很溫暖,在封閉的70多天里,他的生活變得更簡單、純粹。這也是他在動物園工作28年,仍舊覺得幸福的原因。
入職3個月,有兩個月被“關”在動物園里,企鵝飼養員胡迪反而覺得很開心,她有了更多時間去熟悉動物們。一個月前,因為原來的企鵝飼養員被封控,胡迪從大象館調到了企鵝館。初來乍到,企鵝們并不待見她,還會用嘴啄她。相伴一個月后,胡迪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贏得了它們的信任——企鵝開始主動靠近她,圍著她轉。
周末,“企鵝漫步”會照常進行,只是少了游客的圍觀。小企鵝們排成一排,探著好奇的小腦袋,邁著小碎步,搖搖擺擺。有時候,胡迪會站在游客的位置,隔著玻璃觀察企鵝。或許是太久沒有見到游客,企鵝們會歡快地朝她跑來,還會一猛子扎進水池,撲騰著游起泳。不一會兒,它們又把頭探出水面,東張西望著找人。
閉園后,吳海麗也看到了不一樣的動物園:游客少了,鳥叫多了,動物們似乎更活潑了。有一天早上7點,她和飼養員一起拖著長長的苦竹走向熊貓館,竹葉在地上拖動,窸窸窣窣。“和風”聽到后,興奮地跑來跑去,仿佛知道美食要來了。吳海麗從未見過這樣的場景,她慶幸自己選擇了留守在動物園。看到熊貓的自然行為,她感到欣慰,這說明它們對生活是滿意的。

城市雖然被按下“暫停鍵”,但動物們仍在蓬勃生長著。春季是繁衍的好時節,沙炳福細數起這段時間出生的食草動物,有大羚羊、斑馬、袋鼠等。“等到開園,游客就會發現,多了好多可愛的小動物。”
晚上11點,是靈長類寶寶當日最后一頓奶的時間。喝完奶后,飼養員林俊還要幫它們更換尿墊和尿不濕。別看林俊未婚,換起尿布來卻十分熟練。這個原本學機械專業的“80后”,因為喜歡小動物,來到上海動物園,當起了“超級奶爸”。
隨著封控時間變長,電商暫停發貨,3個小寶寶的尿不濕告急。林俊只好去二手平臺求購,找到賣家后,再讓跑腿小哥送到動物園。有幾個好心的媽媽得知緣由后,堅持不收錢,免費送給小動物們。
閉園期間,上海動物園推出了10篇《閉園日記》vlog,還有十幾場直播,每場都有一兩萬人在線“云游動物園”。這是園長裴恩樂一直想做的事情,用直播和網上動物園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動物園,從而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與動物打交道30年,裴恩樂始終有一個目標,“給動物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封閉的日子里,動物們絲毫沒有受到外界影響。大熊貓悠閑地啃著竹葉,長臂猿繼續開著搖滾音樂會,企鵝搖搖擺擺地踱著步,仿佛有種安撫人心的力量。直播間里常常飄過這樣的留言——“太可愛了,好治愈!”“等疫情過去,一定來看你們!”
6月1日起,上海市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6月2日,上海動物園恢復開園,迎接久違的游客。裴恩樂既期待又欣慰:“要用最好的面貌迎接開園。”枯枝敗葉被掃去,鮮艷的花卉擺放整齊,褪色的“一米線”也被重新描繪,割草機嗡嗡作響,青草香混著消毒水的氣味彌漫在園內。錯過了整個春天的游客們會發現,驕陽替代了春花,但其他一切如常。
棟梁//摘自剝洋蔥people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