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發
在文字誕生以前,符號承載著記錄和傳述信息的功能,自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在巖壁上刻畫符號和圖騰,用以記事或祭祀。symbol(符號)一詞源于希臘文symballein,意為“匯集”,形容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在某個時間點同時發生且彼此暗含聯系。這也正是符號的特點,用圖案表示復雜的現象或事件,使人能一目了然。直到今天,人類文明經歷了漫長的演化后,符號仍在其中占據一席之地,這些符號有的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如聊天軟件中的表情符號,而有的雖隨處可見,卻包含種種謎團。
德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三只兔子一共有三只耳朵,每個兔子都有兩只耳朵。這句話對應著三兔共耳。迄今為止最古老的三兔圖出現在敦煌的莫高窟壁畫中,繪于6世紀。此后沿著絲綢之路進入歐洲,用作宗教建筑或裝飾。
雖然莫高窟內的三兔共耳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出處,但其真正的含義至今仍是世界未解之謎。
單蛇杖又名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是希臘神話中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的手杖。傳說醫神答應救活米諾斯國王死去的兒子格勞克斯,當他在森林中思索治療方案時,被一條突然出現的蛇所驚擾,便用手杖將蛇打死,然而又出現一條蛇,口銜草藥將死蛇救活,于是醫神也用了同樣的草藥將格勞克斯救活。阿斯克勒庇俄斯認為蛇有治愈的能力,從此隨身攜帶單蛇杖。
人們認為蛇的蛻皮具有“重生”之意,而蛇毒既能致人死亡,又可以當作藥物,“蛇”與“醫”有相似之處,于是單蛇杖成了“醫師”“醫學”的象征,并廣泛流傳。直到今天,這一符號仍出現在許多醫學機構的標志中,如世界衛生組織(WHO)。
1963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委托平面設計師哈維·鮑爾設計一個微笑符號,用以鼓舞員工士氣。鮑爾共收取45美元,用時10分鐘畫出了這個小黃臉符號,并將之命名為“WorcesterSmiley”。鮑爾設計的這個符號由于線條簡潔、配色亮眼,最終成為“世界微笑日”的象征。
最早的二元開關上標注著一個|和一個O,分別表示閉路(電路運作)和開路(電路斷開)。1973年,這兩個符號被組合成一個如今家喻戶曉的圖標——“待機設置”。30年后,一個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國際委員會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討論,最終于2002年推薦該組合符號為現在更常用的意思——“電源”。
又名勾號、剔號,是一個常用來表示“是”“對”或“正確”等有積極含義的概念符號。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一符號來自古羅馬,羅馬人使用“V”來確認清單中的項目,它是veritas的縮寫,意為“真實”,當羅馬人的書寫速度過快時,V字的右半邊會不自覺變長,逐漸演變成了對號。但在日本等國家,這個符號卻用來表示“錯誤”。
藍牙符號源自北歐盧恩符文“H”和“B”的合體(HaraldrBluetooth)。在維京歷史上,有位丹麥國王名叫哈拉爾一世(HaraldrGormsson),因為有顆藍色的齲齒,所以綽號“Bluetooth”,他因統一丹麥并征服挪威而聞名。
@符號常用于電子郵件的地址中,通常作為“at”的標志。在此之前,@符號曾被西班牙人用來代表相當于25磅的重量單位arroba,它是從阿拉伯語的“四分之一”演變來的。
1977年,美國紐約市發起了一場“INY”活動,人們第一次把心形符號作為動詞“愛”去使用。此后,心形符號才正式成為表達愛意的方式。
這一通用國際符號代表著當火警或其他一些緊急情況出現的時候,距離最近的緊急出口。這個符號又名“跑動的人”,1970年由日本設計師小谷松敏文設計,1985年被國際采用成為一種通用標記。
2003年,這個綠色的小人有了自己的名字,叫作皮特托先生。皮特托先生在日本除了用來表示安全出口,還負責提醒他人“小心地滑”“落石危險”“遠離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