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

“一個男的你必須得努力賺錢,不賺錢你怎么養活家里人。”這句充滿大男子主義的流利中文,從來自非洲尼日利亞的波比口中說出,多多少少讓中國觀眾感到驚訝。波比稱得上是個“中國通”,在紀錄片《波比的工廠》里,他熟練地用中文和合作方討價還價,給前來表達不滿的員工說:“我們是朋友,不是敵人。”也偶爾抱怨“生意完蛋了”,但同時共情,“很多人因為疫情而貧窮”。此外,波比又樂觀幽默,笑稱自己小小的中非工廠,簡直是誰來誰脫單。
《波比的工廠》是導演張勇拍攝的紀錄片。故事圍繞波比的工廠講述:波比和他的中國妻子在浙江開了一家化妝品工廠,產品主要銷往西非。工廠尚未進入正軌時,新冠疫情暴發了,“中—非”供應鏈被打亂、員工流失、工廠的運轉陷入困難。為了扭轉局面,波比做了種種努力……這是國內首部深入觀察中非民間交往的紀錄片。該片獲得第二屆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作品一等獎,被中國國家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等永久收藏。
導演張勇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現執教于浙江大學,是國內非洲影像文化的最早研究者和踐行者之一,拍攝過《我從非洲來》《重走坦贊鐵路》等頗有影響的紀錄片。在《波比的工廠》中,他沒有回避中非文化理念的沖突和差異,而是巧妙地通過這種差異來建構跨文化的表達。就像片中老板娘所言:“波比是個外國人,又是個男的,很多東西他看不到。”而這些波比“看不到”的地方,都被鏡頭一一記錄了下來。
波比的工廠,原本就是低端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的縮影,疫情來臨后,小小的工廠里不乏硝煙與暗涌。有些矛盾被進一步放大,員工和老板之間的矛盾、員工之間的矛盾、波比和老婆間的矛盾……人與人、文化和文化之間的張力也因此而凸顯。
從2018年拍攝到2021年成片,長時間的相處,讓拍攝團隊和波比夫婦以及員工都處成了朋友,老板娘曾經開玩笑地說:“除了上廁所和睡覺,其他的都可以拍。”而這讓紀錄片得以收獲不少工人工作生活的細節,很多時候鏡頭充當著“傾聽者”的角色,真實而自然。比如讓人印象深刻的幾個“工廠愛情故事”,工廠里的兩個年輕女工對另一半是依賴與交付,而兩個年輕男工則抱著應付與隨意的態度;波比和妻子的愛情讓人動容,但兩人之間也有“火山爆發”的時刻……
從2015年開始拍攝非洲人在中國的故事,張勇除了記錄非洲人的跨文化經歷,還注重講述中國民眾和非洲人交流交往的故事。談到《波比的工廠》的制作,他表示,“中非交流源遠流長,民間交往日益頻繁,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國際交流幾乎暫停之際,中非患難與共的故事仍在上演。”
非洲圈有一句話叫“沒去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愛非洲,離開非洲想非洲”,張勇也經歷了一個這樣的認知過程。
目前張勇已經去過9個非洲國家,次數不下10次,去非洲的次數越多,他就越想再去,他覺得非洲給他提供了許多不同的生命體驗,那是從學術論文里無法得到的。通過陸陸續續的實地調研,張勇看到非洲更多的現實,他想通過創作紀錄片的方式,讓更多中國人了解非洲,也讓更多非洲人了解中國。
中非交往并不只是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一個個中非人民之間具體的連接,就像一個網友的觀后評論,“每個人都是鮮活的,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我慢慢走進了他們的生活,他們好像已經成為我的朋友,走出影廳,我仍在掛念他們。”
資料來源:中非視與聽微信公眾號、出色WSJ中文版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