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淇琳
少年時代,家鄉到處是樹林,晴朗的日子里,瓦藍的天空中游蕩著朵朵白云,像一只只離群的羊跑到了天上。
那時候,班里有位女生在作文里寫:“我愿放牧一籠云,讓它成為我的武士,陪我虛度韶光。”她念到這句話時,同學們都笑了,老師也笑她凈說不著邊際的傻話。不久,女生因為家貧輟學,我不知道她去向了何方,將來會長成什么模樣,更不知道在往后無常的人生中,有沒有一籠云會成為她的武士,為她力挽狂瀾。
大抵,放牧一籠云是對平庸生活的反抗。放牧一籠云的人,精神世界里一定住著一個詩意的古人。這樣的人,即使生活再難,也有重新出發的力量,將自己活成一個至真至純的精神生命。
蘇軾的《攓云篇》,詩前小引寫道:“余自城中還道中,云氣自山中來,如群馬奔突,以手掇開,籠收其中。歸家,云盈籠,開而放之,作《攓云篇》。”蘇軾素來超然達觀,會寫詩,會做東坡肉,更會在生命的灰暗時刻自我造境,想象自己捉了一籠云回家,開籠放云,屋里頓時有一朵朵云飄著,那些郁結于心中的苦悶,便在不知不覺中蕩然無存了。
放牧一籠云是一種坦然,也是一種自我拯救,讓我們聽到生命之音的召喚,所以我們懂得寬容灑脫、幽默豁達,寵辱不驚地看待世界。放牧一籠云,與其說牧的是云,不如說牧的是對自我靈魂的叩問,是我與我的周旋,是自己對自己的美好心意。
黑子//摘自《知識窗》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