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虎強 保明瑤 楊曉霞 李苑碧 李月明 李文君 夏澤梅
(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視網膜靜脈阻塞(RVO)是一種由于視網膜靜脈血管迂曲、擴張,阻塞后致使視網膜滲出、出血、水腫等為主要眼底表現的眼科常見的急性致盲性眼病[1]。由于RVO并發黃斑水腫、視網膜新生血管,造成不可逆性損傷致使患者視力永久性下降甚至失明,RVO的發病率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視網膜血管性疾病中,僅次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屬于五大致盲眼病之一[2-4]。RVO患者常發生于具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及全身炎癥性疾病等中老年患者[5]。根據RVO的發病解剖位置,分為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CRVO)、半側中央靜脈阻塞(SCRVO)以及分支靜脈阻塞(BRVO)[1]。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目前認為主要是視網膜缺血缺氧及炎癥反應引起的病理改變,但部分患者表現尚不能解釋清楚,故在治療時,選擇予以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玻璃體穿刺注射治療患者黃斑水腫及新生血管生長,患者視力可能有所改善[6-7];但大部分患者療效欠佳且需長期反復注射治療[8]。故在對RVO進行治療時,需采用個性化、精準、全面的方法,以期提高療效[6];該方法與中醫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合的治療觀念相一致。在臨床上治療該病時,筆者以“血水同源”為理論依據,運用“活血利水”法進行治療,有著見效快、療效顯著的特點,體現了中醫治療RVO的優勢,也為同道治療RVO的治療提供新的參考思路。
視網膜靜脈阻塞在古籍中雖無對應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在中醫學中屬于“暴盲”“視瞻昏渺”范疇。其臨床表現與《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中描述的“其平日素無他病,其外輪廓不傷,其內瞳神不損,倏然盲而不見”“謂目內外別無證候,但自視物昏眇蒙昧不清也。有神勞,有血少,有元氣弱,有元精虧而昏眇者,致害不一”“謂視直如曲也,弓弦界尺之類,皆視之如鉤”相一致,闡明了患者平素無一般基礎疾病,無眼部外形損傷,眼外觀端好,突然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且對患者病因、病機、轉歸以及并發癥有著精確的描述[9]。現代中醫學中,對于視網膜阻塞詳細根據其病因,分為“絡損暴盲”或“絡阻暴盲”[10]。
RVO多因患者情緒抑郁,肝氣郁結,氣滯不能推動目中血液運行,血瘀溢于脈外出血;或氣郁日久化火或患者情緒暴怒傷肝,肝郁化火,火性炎上,灼傷目絡而致出血;或患者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灼傷目絡,血失其道而溢于脈外出血;或心脾氣虛,氣為血帥,氣虛統血無力,血不循經,溢于脈外而出血;或外傷或手術損傷目絡,氣血瘀滯,溢于脈外而出血[11]。患者無論何種病因病機導致本病的發生,均為血溢脈外,有形之瘀血阻滯于目絡,神光發越受阻,則目不能視,治療時當急則治其標,祛除有形之瘀血水腫為首要任務。而瘀血不能及時消散,易瘀血化水,導致血水互結。故在治療時,當以活血利水為治則進行治療,給邪以出路,使得瘀去而新生。
2.1 生理上——血水同源 在中醫學中認為水的廣義含義是指人體內一切的津液,而血水同源理論最早始于《黃帝內經》,在《靈樞·決氣篇》“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癰疽篇》中記載描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營衛生會》中記載描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說明體內津液與血均由水谷精微化生而來,二者同根同源,互相轉化,互相資生,稱為“津血同源”,也稱“血水同源”;在《靈樞·邪客》中描述為“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說明了津液行于脈中,轉化為血液;基于此,在《注解傷寒論·平脈法》中描述“水入于經,其血乃成”。津液可化生為血,而血同樣可化生為津液,當機體內津液缺乏時,脈中血液,可化生津液溢于脈外,進行補充。正是因為津血互滲原因,故在治療時,亦認為大出血患者不宜發汗,大汗患者不宜使用耗傷陰血藥物,所謂“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而且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指出“血與水皆陰也,水為先天陰氣所化之陰液,血為后天胃氣所化之陰汁”“血得氣之變蒸,變化而為水”“水為血之倡,氣行則水行,水行則血行”,說明了血與水之間互根互用,相互依從。
2.2 病理上——血水互累 血與水病理上互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中描述“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水不去則成瘀”,是“血水同病”早期的具體描述。而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描述“病血者未嘗不病水,病水者未嘗不病血”“失血家往往水腫,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血積既久,其水乃成”“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利則為水”;均說明了血與水在發病上的密切關系,二者互累。在《金匱要略》記載“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說明了血病可以及水,水病可以及血,失血或瘀血均可導致水腫,為血病兼水。這也為后期血水同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目前對于RVO的中醫治療,現代醫家多從辨證論治、分期治療、辨病治療等多種方法[12-16]。而無論何種方法,治療時當需祛除有形之瘀血,中醫學認為血水同源,互相轉化,在治療時,當血水同治,唐容川指出“凡調血,必先調水”。彭清華教授采用血水同治的方法,治療眼底血癥,也取得了明確的臨床療效[17-18]。根據血水同治原則,治療時多選用四物湯合四苓散加減。
3.1 “活血”的運用 RVO導致視網膜瘀血,為有形之邪阻滯,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需要祛除體內沉積之瘀血,以疏通神光發越之通道,恢復患者視物功能。故在治療時,選用活血化瘀藥物,常用四物湯加減,在活血同時,而兼有養血之功,以防再次出血;且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在《溫病條辨》中“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故在治療時,可加以行氣藥物,以氣御血,瘀血去而新血行于脈中;但由于目中脈絡為孫絡,草木之藥較為難達,需借蟲類藥物如地龍、水蛭等以通絡,助藥力達目絡而起效促進瘀血去。
3.2 “利水”的運用 血水同源,二者互相轉化,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描述為“血積既久,其水乃成”“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利則為水”。RVO導致視網膜瘀血,瘀血化水,致使視網膜水腫,視衣感光傳導功能受阻,則患者視力驟降,視物不清。故在治療時,選用利水滲濕藥物,使得水去瘀化,常用選用四苓散加減。
患某,男性,49歲,2021年6月1日初診,因“左眼視力驟降1周”就診。否認既往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眼科專科檢查:右眼裸眼視力(VOD):1.2,左眼裸眼視力(VOS):0.08,雙眼啟閉自如,結膜輕度充血,無水腫,角膜透明,kp(-),雙眼前房深淺正常,虹膜紋理清晰,無前后粘連,雙眼瞳孔等大形圓,約3.5×3.5 mm,對光反射存在,雙眼晶體透明;右眼視盤邊緣清色淡紅,杯盤比(C/D)約0.4,動靜脈比(A/V)約2∶3,動靜脈交叉壓跡陰性,黃斑中心凹反光可見;左眼視網膜顳上分支見放射火焰狀出血,出血波及黃斑區,黃斑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壓: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行眼底照相示:左眼視網膜靜脈顳上分支阻塞,黃斑OCT示:左眼黃斑水腫。刻癥見:左眼視力驟降,視物模糊不清,伴眼前黑影飄動,納眠可,二便常,舌紅邊有瘀點,苔薄,脈弦。西醫診斷:左眼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左眼黃斑水腫。中醫診斷:左眼暴盲(血水互結證)。治療原則:活血利水,予以四物湯合四苓散加減,具體方藥如下:生地黃15 g,白芍15 g,丹參15 g,川芎10 g,當歸15 g,雞血藤 15 g,蒲黃 15 g,五靈脂 15 g,茯苓 20 g,澤瀉 10 g,白術15 g,豬苓15 g,地龍15 g,甘草5 g。7劑,水煎服,每日3次,日1劑,囑患者避免劇烈運動,忌煙酒,定期復查隨診。第2、3、4診時,患者視力逐漸好轉,隨癥加減,繼續予以中藥口服。7月28日復診時,患者訴視力明顯好轉,專科檢查示:VOD:1.2,VOS:0.6;右眼同前;左眼結膜輕度充血,角膜透明,kp(-),前房中深,虹膜紋理清晰未見新生血管長入,瞳孔形圓,約3.5×3.5 mm,對光反射存在,晶體透明,視盤邊緣清色淡紅,C/D約0.4,A/V約2∶3,視網膜顳上分支見陳舊性少量出血灶,未及黃斑區,黃斑中心凹反光微弱。眼底照相:左眼視網膜顳上分支陳舊性出血灶;黃斑OCT:左眼黃斑未見明顯異常。囑患者定期復查。
按語:患者不明原因導致左眼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出血,出血波及黃斑區,致使患者左眼視力驟降。運用四診合參整體辨證與現代眼科專科檢查局部辨病相結合的方式,該病左眼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為瘀血阻滯目絡,血溢于脈外,阻滯目中神光發越而不能視物。治療時,以急則治其標為原則,祛除有形之病理產物為首要任務,以“血水同源”為依據,采用血水同治的方法,選用四物湯合四苓散加減,使得水去瘀化而脈通,患者神光發越之通路通暢,視物功能得以恢復。
RVO屬于眼科急重癥,發病患者視力驟降甚至失明,隨著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疾病的發生,RVO的發病率亦在逐年上升,但現代醫學治療中,仍有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RVO未來的治療,要求滿足個性化、精準、全面、有效的條件,臨床中使用中醫方法進行治療,已證實了其獨特的優勢,而且中醫治療優勢與現代醫學對RVO治療的個性化、精準、全面、有效的要求相一致。RVO是目絡之血溢于脈外,無論何種病因致使,均為有形之邪阻滯神光發越出現視力驟降,而血水同根同源,血水互化,血瘀化水而視衣水腫,故在治療RVO時,血水同治,采用活血利水之法,則有著較好的療效。但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樣本量臨床研究,需進一步研究其作用機制及臨床觀察,提供更有力的證據證明中醫治療RVO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