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長江工程監理咨詢有限公司(湖北),武漢430000)
為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順利建設小康社會,縮小城鄉差距,相關人員應積極促進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集中規劃設計水庫移民安置工作,全方位改善移民居住條件,完善其就業管理機制,持續地提升移民收入,重組水庫周邊的資源要素,為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打好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會議提出的一項重要經濟決策,該戰略的主要目標是建設小康社會, 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工作。 具體實踐中鄉村振興強調優先發展農村經濟,建立“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現代化農村,積極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自從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該戰略的實施目標逐步清晰,分別于2020 年使農村經濟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35 年鄉村振興戰略已全面落實在各地區,2050 年鄉村區域的經濟已經全面振興, 農業成為較強產業。 戰略中關于“小康社會”“農民致富”等目標均已實現[1]。
水庫移民安置是國家在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后, 針對水庫范圍內居民的安置工作。 鄉村振興戰略下,水庫移民安置不僅會影響相關主體的生活,同樣會影響當地的經濟水平。 因此,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開展水庫移民安置工作應滿足以下要求:(1)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基本要求,深入分析移民安置資源、移民安置條件,統籌規劃水庫移民安置工作,提前完善移民安置后居民生活的供電、供水設施。 (2)樹立長遠眼光,在水庫移民安置的過程中重視與各類產業的融合, 針對性地解決水庫移民的就業、增收問題,使其能夠安居樂業,擁有穩定的收入,且生活質量、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各項目標。
水利工程是新時期城鎮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項目, 但隨著水利工程的大規模建設, 水利工程周圍產生了大批的水庫移民。據統計,截至2020 年年底,全國共興建各類水庫約9.86 萬座,其中大中型水庫4 872 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引起了庫區自然結構的改變和經濟社會結構的重組,造成了2 000多萬人口的搬遷,生產生活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水利工程的建設可以提升各地區水資源的配制工作,針對性地治理洪水災害,但是根據新時期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可知,大規模水利工程逐漸減少,水庫移民總量也在變少,單一水利工程中的移民量驟然減少,導致了水庫移民安置面臨著“存量多、增量少”的情況,實際的安置工作難度較大[2],難以實現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的基本目標。目前,我國水庫移民安置方法主要有 “逐年補償”“土地安置”“一次性貨幣補償” 等類型, 不同安置方式的優勢及局限性有著明顯的差別,且各區域的水庫移民政策與鄉村振興、城鄉結合等政策目標的契合度不高, 所以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仍面臨著較多現實性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下, 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中仍存在較多問題, 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水庫周邊地區的鄉村發展不平衡問題。 由于水庫工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庫區周圍的產業多為農業,所處區域偏遠,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需安置的移民老齡化嚴重。 水庫區移民安置設施不完善, 整體環境較差,水庫的發展利用停滯,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滲透在水庫移民安置工作后,國家所制定的水庫移民政策更為完善,并為各地區水庫移民安置投入了大量資金,部分偏遠地區、農村地區的水庫移民安置工作步入正軌。 因此,在現階段,移民安置的關鍵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 在發揮水庫經濟價值的前提下,促進水庫移民安置的社區化,打造利于當地經濟建設的、產業發展的居住環境[3]。
為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促進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 還應重視水庫移民安置的整體規劃,用集中性較強的“總體規劃”實施移民安置工作,加強水庫移民的“社區化”管理。 具體來說,在當前時期水庫移民安置規劃具體指水庫建設征地范圍內的移民安置方案,該類方案中更強調移民居住地的安置,以及針對移民的補償,缺乏對移民后就業、生活、當地產業發展的建設與指導。 因此,為在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中,實現振興戰略目標,還應從“移民安置規劃”入手,全方位地引領現階段的移民安置工作[4]。
1)相關部門應樹立全局觀念,制訂總體化、集中化的水庫移民安置發展方案,從移民安置社區的生態保護、就業生產、生活環境、 補償政策等多個角度出發, 改善水庫移民生活水平,為移民安置社區周圍經濟的發展提供助力。 比如,相關人員可積極建立“水庫移民安置社區產業機制”,整體規劃該區域的產業布局,為移民增收、就業創造良好條件。
2)結合水庫移民安置區域的產業特制、經濟水平,深入分析當地發展條件,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為水庫移民致富進行產業規劃。 落實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庫移民安置的經濟政策與補償政策, 為各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分配具體的發展任務,督促其持續的實施移民安置規劃方案。
3)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規劃水庫移民安置工作時,還應堅持“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移民安置規劃體系,打造社區化及城鄉融合的規劃管理機制。 在水庫移民安置選址時,還應遵循各地區交通規劃、城市規劃、產業布局,詳細地開發水庫移民遷建區。
社區化水庫移民安置模式是在規劃移民安置工作時要秉持新理念,在擴大鄉村產業規模、改善生產環境的基礎上,踐行“服務農村移民”“發展經濟”的基本原則,并以“水庫移民安置社區”為單元,整合水庫移民安置中的所有資金資源的基本模式。
1)應根據水庫移民所處的區域,建設社區化的移民安置場所,隨后以此為單位,規劃移民安置方案,開發利于移民安置、鄉村振興的建設項目。 比如,在產業規劃方面,應強調“農業為基礎,產業及社區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同步開展水庫移民安置、移民安置社區建設工作。 必要時可用“移民社區+ 當地企業”的經營模式,發展移民區域的主導產業。 在此期間,相關部門還應該從農業生產、旅游行業入手,在水庫區域、移民安置社區完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
2)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中,還應綜合分析庫區的“環境容量”,合理地規劃安置社區,并結合水庫移民安置的整體規劃,及時配制水、電方面的基礎設施,細化安置社區房屋建設、農業生產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集中化的管理水庫移民安置區域。
3)基于社區化水庫移民安置模式,庫區移民安置規劃時可引進“政府投資”“移民投資”“政府主導”等投資模式,對于屬于水庫移民安置項目的投資,可給予水庫移民投資補償,對于基礎性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可由政府牽頭、主管投資,建設符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的水庫移民安置社區。
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中, 以思想引導幫助移民適應周圍環境,是實施水庫移民安置規劃方案的關鍵。 因此,在安置水庫移民時,還應堅持以“黨建活動”作為思想引領,統領各區域的水庫移民,樹立良好的思想意識,積極配合建設美麗鄉村,自覺為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具體來說,相關地區應以黨建工作為基礎,建立黨建活動小組,在水庫移民社區內定期組織黨建活動,潛移默化地增強水庫移民對安置區的歸屬感。 黨建活動過程中,相關人員在宣傳國家政策、黨政思想的前提下,還應滲透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戰略。 比如,在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可建立“黨建管理委員會”,由移民中的黨員帶頭引導當地移民,樹立良好的思想意識,對于部分困難群眾,還應通過“一對一幫扶”的方式,落實水庫移民安置相關的思想服務工作。
除此之外,在設計黨建活動的前提下,移民安置區域的黨組織、黨員應定期組織移民進行培訓,了解禮儀、文明、農民維權、農業生產、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技能,持續提升水庫移民的綜合素質。 在統一水庫移民思想后,利用國家下發的項目資金、經濟政策,共同發展移民安置區的經濟事業,探索新時期鄉村振興的基本思路,促進水庫移民安置區生產、生活條件的升級。
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 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的關鍵在于經濟建設。 因此,相關部門還應突出產業發展的致富、引導作用,發展能夠實現“移民安置穩定”的產業,帶動水庫移民安置社區經濟的發展。
具體來說,產業規劃是水庫移民安置方案的延伸內容,是實現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重要前提。 相關人員應按照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合理配置地區資源,并結合水庫移民安置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可持續、穩定發展的主導產業,幫助水庫移民能夠快速地融入當地的生活環境。
1)水庫移民安置區的產業規劃應有效利用“庫區優勢”,結合庫區產業規劃,挖掘移民產業,滿足水庫移民安置后的基本需求。 比如,可挖掘庫區文化、資源,打造“文旅結合”“農旅結合”的產業,用生態化的產品帶動移民安置區的環境產業,有效支持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2)產業規劃時還應關注庫區特色,用特色化的農產品及其他產品,幫助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創收。 比如,三峽水庫建設后,該地區在安置周圍縣區移民后,結合庫區的特色農產品柑橘發展移民產業,積極培育新品種,合理增加生產技術、生產設備的投入,幫助周圍移民通過種植柑橘而致富。
為滿足鄉村振興戰略下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的基本要求, 還應持續地拓寬移民增收渠道, 加強移民就業服務。(1)社區化管理水庫移民時,還應重視移民職業技能的培訓,健全移民就業服務體系。 相關部門應免費向水庫移民開設職業介紹、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培訓課程,使其能夠通過培訓掌握部分技能,促進移民的就業。 除此之外,還應通過移民就業、創業服務工作,鼓勵移民積極就業,并給予其就業指導,使其通過勞務輸出、生產經營等方式獲取相應的收入。 (2)在移民安置社區化發展中,還應運用庫區優勢,匯總當地土地資源,鼓勵移民參與各類特色項目,如“家庭牧場”“特色農產業”等。 移民就業、創業的過程中,還應在貸款、納稅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或補貼,鼓勵其積極就業,主動創業。 在此期間,政府部門還應鼓勵庫區周圍企業、事業單位吸收部分移民,為其提供就業機會,使水庫移民安置區的移民能夠逐步適應安置區環境,獲得穩定的收入。
綜上所述, 為在鄉村振興戰略下促進水庫移民安置社區化,相關人員應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在水庫移民安置規劃中堅持“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原則,從政策、產業發展、就業安置等多個方面,健全水庫移民安置體系,用社區化的安置模式,集中規劃水庫移民安置工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