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新能源能并盡并、多發滿發,創建新能源發展的協同機制以及突破重點工程已成為我國又快又穩創建新能源發展體系的重要支點。
我國先后出臺“雙碳”工作指導意見和行動方案后,我國到203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達到25%的目標是明確的。不僅有目標,而且有行動。2021年我國已經開始了在戈壁、荒漠上馬億千瓦級新能源裝機項目建設。新能源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的同時,我國采取系列措施克服新能源供應方面的短板,聚焦新能源供應穩定性,能源發展呈現快與穩結合的態勢。這一點從2021年出臺的系列政策可以得到驗證。
一是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能并盡并、多發滿發,旨在最大限度利用已建設的新能源發電項目產能。國家能源局2021年10月出臺《關于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項目能并盡并、多發滿發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電網企業按照“能并盡并”原則,對具備并網條件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時并網。要求電網企業按照“多發滿發”原則嚴格落實優先發電制度,加強科學調度,進一步提高電力供應能力。同時要求各單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加快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配套接網工程建設,與新能源發電項目建設做好充分銜接,保障同步投運。
二是高度重視與新能源發電相關聯的各類環節協同作戰,發揮好體系集成之力,進一步增強新能源供應穩定性。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強調源網荷儲與多能源協同。國家能源局出臺《關于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相關主體探索構建源網荷儲高度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路徑,融合的范圍包括區域(省)級、市(縣)級、園區(居民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多種模式。國家能源局還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基本建成。統一電力市場的形成之后,局部地區出現電力供應緊張現象可通過區域協同得以解決。
三是聚焦煤炭與新能源融合以及以抽水蓄能為代表的重點工程突破。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強調煤電的兜底保供作用的同時,還強調大力推動煤電機組靈活性水平提升,推進火電由主體基荷電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同時提出通過新能源+煤電途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這一表述和論斷是基于我國能源供需國情的重要決策,對今后能源優化轉型具有積極影響。與此同時,以儲能為核心的新能源配套技術在相關政策文件中也受到高度重視,旨在通過新能源體系自身建設完善整體能源體系供應。2021年全國抽水蓄能電站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479萬千瓦,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400萬千瓦,新增電能替代電量大約1700億千瓦時,取得顯著成績。在此基礎上,能源局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新能源+儲能”項目激勵機制;同時出臺《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形成滿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規模發展需求的,技術先進、管理優質、國際競爭力強的抽水蓄能現代化產業,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干企業的發展目標。目前的抽水蓄能項目具備大規模實施的條件,應先行發展起來。但這一舉措傳遞出了未來發展多元儲能體系的信號。
推動新能源能并盡并、多發滿發,創建新能源發展的協同機制以及突破重點工程已成為我國又快又穩創建新能源發展體系的重要支點。2021年出現的能源短缺及能源價格上揚是創建又快又穩發展機制的重要推動誘因,是重要的政策出臺及調整“催化劑”。這些新的政策決定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能源發展改革的方向,值得高度關注,需要大力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