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銀佩
(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某礦山由淺部開采逐漸進入深部開采,隨著開采深度不斷加大,采礦技術條件發生變化,需要采取相應的完善改進措施,及時對通風系統網絡進行調節和優化,改善通風效果,滿足礦山深部安全生產要求[1]。特別是礦山淺部工程結束轉入深部工程的階段性生產轉變,通風線路延伸,阻力增大;礦山開采技術條件變化,風網復雜程度增加;主扇設備仍處于礦山開采前期的設計狀態,葉片安裝角度小,裝置效率低,設備能力不足等。因此,在礦山轉入深部工程后,要對礦井通風系統進行檢測,進行必要的通風系統整體調試和優化,發揮礦井通風系統的潛力,選出一個投入少、效果好、周期短的優化方案,理順通風系統網絡,調整通風系統能力,確保滿足礦井安全生產的需要。
該地下開采礦山采用斜井開拓,主斜井和回風斜井(平硐)2個井筒通達地表,采礦方法為淺孔留礦采礦法,目前主要開拓中段為130 m、80 m、50 m、30 m中段,130 m中段為主要礦石運輸中段,80 m、50 m中段為生產中段,30 m中段為探礦中段。根據礦山工程設計,礦山設計生產規模為7.0萬t/a,深部通風系統為兩翼對角地表抽出通風方式,通風系統設計風量為28 m3/s,系統阻力550 Pa,主扇型號為K40-6No.15。淺部中段作業結束后,轉入深部工程開采,出現了井下風流風向紊亂,污風串聯嚴重,污風難以及時排出等問題。為此,有必要進行礦山井下通風現狀調查及檢測,總結井下通風系統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通風風路調試與系統優化,以滿足礦山井下生產通風需求,確保安全生產。
對通風系統主要節點風量進行現場實測,結果見表1。經分析可得出下列問題[2]:

表1 通風系統主要節點參數測定結果
1)通風系統總進風量為20.64 m3/s,總回風量為22.16 m3/s,系統進回風量基本平衡,但目前的風量未達到通風系統設計的風量。
2)二級斜井反向風流為80 m中段風流進入二級斜井,說明80 m中段風路控制設施不到位,造成污風串聯,也反映了通風網絡不完善。
3)130~170 m回風斜井回風量為16.70 m3/s,比地表回風口回風量小5.46 m3/s,說明315 m至130 m回風段存在漏風,漏風量為5.46 m3/s。若通風系統風量增加,則會進一步增大漏風量,需要查找漏風點并及時封堵。
根據對通風系統主扇運轉工況的試驗與檢測,其檢測值見表2,葉片安裝角度32°時,風機風量為22.16 m3/s,壓力786 Pa;葉片安裝角度>32°時,風機風量為24.10 m3/s,壓力795 Pa。說明增加葉片安裝角度,風機風量和壓力增加不明顯,風機已經發揮最大能力,但電流由60 A增大到80 A,風機運轉功率增加,而風機運轉效率降低,僅為52.85 %。所以,當前主扇風量不能滿足通風系統需求,主扇葉片角度已經為最大安裝角度,風量和壓力基本達到了主扇的最大能力,增加葉片安裝角度,不能提高能力,效率反而降低。

表2 主扇運轉工況參數測定結果
礦山上部回風線路為利用淺部開采結束中段斜井回風,與淺部中段貫穿點比較多,需要逐一排查。采取砌墻方式封堵漏風點,采用水泥砂漿抹面,并做好回風巷道的疏通和維護工作,保證通風線路暢通[3-4]。
通風系統總線路阻力大,主要原因為主回風平硐巖體比較破碎,后期采用砌碹支護,造成過風斷面減小,增加了阻力;上部主回風線路(標高315~170 m)采用斜井(1#回風斜井、2#回風斜井)回風,通風線路比較長(>400 m),增大了阻力。
考慮主回風平硐巖性差,刷大斷面支護費用高,工期長等問題,結合現場具體條件,采取上部主回風斜井并聯回風天井降阻的方式[5-6],具體是在315~170 m中段查找、疏通或新掘錯位回風天井,即315~290 m回風天井、290~250 m回風天井、250~210 m回風天井、210~170 m回風天井,與1#回風斜井、2#回風斜井并聯回風,降低通風系統線路阻力。
當前主扇能力難以滿足生產通風需求,必須提高通風系統能力,增加系統風量,可采取以下幾個方案:
1)新購主扇風機。根據礦山井下實際情況,推薦主扇型號為K45-6No.15,其性能參數為:風量29.4~55.7 m3/s,風壓1 101~574 Pa。
2)改造現有的主扇風機。改造后主扇和上述新購風機型號和能力相同。
3)采用串聯主扇通風方式。在130 m回風斜井口串聯1臺30 kW風機,分段克服井下阻力。
4)采用并聯主扇通風方式。在315 m回風平硐一側通地表聯巷處并聯1臺30 kW風機,共同克服井下阻力。
串聯或并聯主扇總裝機功率較大,且安裝施工較為復雜,主扇數量多,通風系統穩定性差;新購或改造主扇方式總裝機功率較小,但新購主扇風機費用較高,并且需要拆除現有風機,安裝新風機,砌筑風機風墻構筑設施。因現有主扇型號K40-6No.15和新主扇型號K45-6No.15為同一機號,所以只需購置風機輪轂、葉片、電動機及底座,在現有風機基礎上直接安裝改造即可滿足要求,無需土建和構筑設施的施工,技術可靠,經濟性好,施工簡單。通過4種方式比較,優先選擇主扇改造方式。
礦山深部回風分為南、北兩翼回風,北翼回風通過130 m中段回風巷道與南翼回風系統匯合進入上部回風系統。為平衡兩翼回風系統的阻力,在130 m中段回風巷道安裝輔扇風機增強北翼回風能力[7]。根據風量分配和兩翼阻力差值,推薦輔扇型號為K40-6No.11,其性能參數為:風量7.7~16.7 m3/s,風壓429~93 Pa。
通過上述通風系統線路調試和優化,礦山通風系統仍為兩翼對角地表抽出通風方式,由主斜井進風,二級斜井和三級斜井進入井下各中段,深部采用南、北兩翼回風方式,北翼回風通過130 m中段回風巷道與南翼回風系統匯合進入上部回風系統,在130 m中段回風巷道增加輔扇K40-6No.11,調節兩翼回風阻力平衡性,上部回風系統采用1#回風斜井、2#回風斜井與淺部中段錯位回風天井并聯方式回風至315 m回風巷道,再由315 m回風平硐口主扇K45-6No.15排出地表。優化后的通風系統網絡示意圖見圖1。

圖1 通風系統網絡示意圖
通風系統Ventsim三維模型建立方法,將各中段CAD圖形中的實測巷道以中線方式保存為dxf格式,再以實體方式導入Ventsim軟件系統中,連接上下中段間井筒,然后設置井巷參數、風機及風門、風窗、風墻等通風構筑設備設施等,形成三維通風系統立體模型[8]。按照上述方式建立的井下通風系統優化方案Ventsim三維仿真模型見圖2。

圖2 通風系統優化方案Ventsim三維仿真模型
依據通風系統優化方案,315 m中段回風平硐口安裝1臺主扇,型號為K45-6No.15,葉片安裝角度為35°;130 m中段回風巷道安裝1臺輔扇,型號為K40-6No.11,葉片安裝角度為26°。在Ventsim通風系統仿真模型中設置相應型號風機,并模擬運行,主要進、回風井口的風量模擬結果見表3,風機的運轉模擬參數見表4,風機運轉工況點見圖3。

圖3 風機特性曲線與運轉工況點圖

表3 通風系統仿真模擬進、回風風量統計

表4 通風系統仿真模擬風機運轉參數
1)通風系統總進風量為29.7 m3/s,總回風量為30.3 m3/s,滿足通風系統設計風量要求。
2)通風系統主扇風機葉片安裝角度35°時的運轉工況點為風量30.3 m3/s,風壓943.2 Pa,風機運轉效率為80 %,滿足通風系統能力需求,并且留有可調節的空間。
3)通風系統輔扇風機葉片安裝角度26°時的運轉工況點為風量13.7 m3/s,風壓205.8 Pa,風機運轉效率為80 %,滿足通風系統兩翼平衡阻力的要求,并且留有可調節的空間。
4)系統回風量由22.16 m3/s增加到30.3 m3/s,增率為36.7 %;礦井總阻力由786 Pa增加到943.2 Pa,增率為20.0 %,阻力的增率是風量增率的54 %。根據風量與阻力的關系,可以看出并聯線路后阻力降低相對明顯。
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方案現場施工完成后,對主、輔風機運轉工況參數進行測定,主要測量工具為熱敏式風速儀、精密數字壓差計等。經現場檢測,主扇風機實際運轉工況為風量30.8 m3/s,風壓990 Pa,風機運轉效率為70.45 %;輔扇風機實際運轉工況為風量14.3 m3/s,風壓198 Pa,風機運轉效率為70.57 %(見表5)。測定數據與設計及模擬數據相吻合,可以滿足生產作業用風量需求。

表5 主輔扇風機實際運轉工況參數
通過對礦山通風系統現狀的調查與數據檢測,分析出井下通風系統進回風線路風量、阻力、主扇參數等存在的問題,提出調試優化方案。利用Ventsim軟件平臺構建了礦山三維通風網絡模型,驗證了方案可行性。工程實施后對風機運行工況參數檢測顯示滿足設計生產要求。
1)在上部回風系統查找封堵漏風點的基礎上,利用錯位天井形成并聯回風線路,有效降低礦井通風阻力。
2)在現有主扇風機K40-6No.15基礎上,改造成優化選型風機K45-6No.15,可以滿足通風系統能力需求。
3)130 m中段回風巷道安裝輔扇風機K40-6No.11,可以達到平衡南、北兩翼回風線路阻力的目的。
4)調試優化方案投資少,工期短,供風量達到礦井通風生產的需要,可為類似礦井通風系統優化改造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