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獻國主任醫師湖北宜昌市遠安中醫院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俏平兒情掩蝦須鐲,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中寫道:這天寶玉已醒了,忙起身披衣。小丫頭便用小茶盤捧了一蓋碗建蓮紅棗湯來,寶玉喝了兩口,麝月又捧過一小碟法制紫姜來,寶玉噙了一塊。
“法制紫姜”是用傳統方法炮制的紫姜。紫姜就是新收獲的生姜,因尖部發紫而得名,曬干后紫色消失。蓋因嫩姜是從母體上分化而來的,也叫做“子姜”。紫姜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品,它并不是很辣,若能嚼一嚼咽下去那就更好了。由此可見,寶玉“噙”著法制紫姜是丫頭們為了讓他在冬天的早上出門不受風寒。
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國各地均產,為餐桌上常用的調味品,藥食兩用食物。冬日常食姜,可溫陽暖胃,安然度冬。
生姜,又名鮮生姜,為姜的鮮根莖。生姜搗汁名姜汁,取皮名姜皮,煨熟名煨姜,切片曬干名干姜。生姜為調味佳品,日常膳食中可選用姜汁、姜末、姜粉等調味。中醫認為,生姜性味辛、溫,歸肺、胃、脾經,有發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和中解毒之功。適用于風寒感冒、胃脘冷痛、胃寒嘔吐、肺寒咳嗽等。藥理研究表明,生姜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芳梓醇等成分,生姜煎劑能促進胃液分泌;少量姜辣素對口腔黏膜有輕微刺激作用,可增進食欲;姜酮及姜酮混合物有鎮吐作用;醇提物能興奮呼吸中樞及心臟;生藥有發汗及升高血壓作用。

干姜,又名淡干姜,為姜的根莖,切片干燥而成。中醫認為,干姜性味辛、熱,歸脾、胃、心、肺經,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肺化飲之功,適用于腹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等。藥理研究表明,干姜有興奮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對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并可直接興奮心臟。
生姜、干姜本為一物,均能溫中散寒,適用于脾胃虛寒諸證。由于鮮干質量不同與炮制方法不同,其性能亦異。生姜長于散表寒,孫思邈稱其為嘔家圣藥;干姜偏于溫里祛寒,為溫陽散寒要藥。現介紹幾種食療方法,供選用。
●姜粥:生姜10 克,大棗5枚,大米100 克。將生姜洗凈,切碎,大棗去核,同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 劑,作早餐食用。可暖脾胃,散風寒,適用于脾胃虛寒、反胃嘔吐、頭痛鼻塞、妊娠嘔吐等。
●姜肚:生姜30 克,豬肚1個。將生姜切為碎末,豬肚洗凈,納生姜于豬肚內,文火燉熟。可溫中止嘔,適用于胃寒嘔吐、胃脘冷痛、泛吐清水等。
●姜膏:生姜、蜂蜜適量。將生姜洗凈,切細,水煎3 次,3 液合并,文火濃縮,加等量蜂蜜收膏即成。每次10 毫升,每日2 次,開水沖飲,或調入稀粥中服食。可健胃驅風。適用于風寒感冒、食欲不振、胃脘冷痛、嘔逆、妊娠嘔吐等。
●糖姜:生姜、白糖各適量。將生姜去皮、洗凈、切片,同放鍋中,先用大火煮沸,再轉中火煎熬,小火翻炒,至姜片熬至透明狀即可,起火候涼收貯。每次適量,含服或嚼食,每日2~3 次。可疏風散寒,溫陽暖胃。適用于風寒感冒、咽喉不適、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四肢不溫、虛寒痛經等。
需要注意的是,生姜辛溫,不可一次食入過多;癰腫瘡癤、目赤內熱、便秘或痔瘡患者,不宜食用。爛姜中含有黃樟素,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從而誘發肝癌、食道癌等,因而也不宜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