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飛龍,劉昊,柳民,柴大霞,胡月明,曹堅,李心雨
(1.嘉興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浙江嘉興 313004;2.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杭州 310027; 3.浙江興土橋梁臨時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嘉興 314006;4.脈通醫療科技(嘉興)有限公司,浙江嘉興 314006)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 機器人取代人類, 無人工廠、智慧工廠、無人車間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機器人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其分為電機機器人、液壓機器人、氣壓機器人。電機機器人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國內、外研究人員主要集中于各種非線性控制策略以提高其控制精度[1-4]。由于液壓具有輸出力矩大的優點[5-6],氣動肌肉具有較好的柔順性、高的功率/質量比的優點均被用于機器人。由于氣動肌肉僅能提供拉力,所以常常成組使用以拮抗肌的形式驅動關節[7-9]。雖然國外一些學者從分析人體肌肉的結構出發,設計類人肌肉分布的關節,但這些構型由于氣動肌肉連接、分布問題,并不能有效精確建模和伺服控制[10-12]。并聯機構具有精度高、剛度大、位置反解容易實現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機器人。氣動肌肉與并聯機構結合的機器人是一種較好的研究思路[13-15],但大部分僅僅局限于單層并聯構型伺服控制研究,并不能實現仿人機器人關節的伺服控制。為解決此問題,本文作者從基本的構型設計出發,逐漸推廣到仿人關節、機器人關節,為氣動機器人的建模、伺服控制提供思路。
肌肉分類有按照所處的位置、肌肉功能、肌頭數目等分類方式。按照肌肉所處的部位分為四肢肌、頭肌、軀干肌、頸肌; 按照肌肉的功能分為:展肌、收肌、伸肌、屈肌、旋肌; 按照肌肉近側端的肌頭數目分為:二頭肌、三頭肌、四頭肌。
肌肉的形態多樣,按照外形大致分為長肌、短肌、扁肌和輪匝肌;其中長肌收縮明顯, 運動幅度較大, 而短肌具有節段性, 運動幅度較小; 錯綜復雜的長肌和短肌協調驅動人的上肢、頸、腰、下肢運動。按照肌肉與關節連接時,跨過所連接關節的數量可以分為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單關節肌僅作用于一個關節,多關節肌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節。
結合長肌、短肌、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設計包括短肌、單關節肌形式的上端氣動肌肉和下端氣動肌肉,以及長肌多關節肌形式的多關節氣動肌肉。為了方便建模,上端氣動肌肉、下端氣動肌肉均勻分布在中間平臺,并且多關節氣動肌肉均勻分布在下端氣動肌肉外側,實際應用時可根據需要調整各氣動肌肉的位置,即為圖1(a)中的基于肌肉混聯的基本仿生關節。為研究不同層之間的肌肉交叉分布,圖1(b)中的基于肌肉交叉的基本仿生關節,第一層氣動肌肉與第二層氣動肌肉、第二層氣動肌肉與第三層氣動肌肉相互交叉,各層肌肉之間通過運動平臺、支撐桿、固定平臺連接。由于氣動肌肉僅能夠收縮提供拉力,不能夠像氣缸那樣既可以收縮提供拉力又可以伸出提供推力,但是可把氣缸等效為具有柔性的氣動肌肉與具有剛度的桿并聯,因此圖1(c)中的基于肌肉與氣缸混聯的基本仿生關節與圖1(a)中的下端氣動肌肉在圓周上轉動60°角度效果一致,但是多了一個豎直方向的移動自由度。圖1(d)中基于肌肉與氣缸浮動的基本仿生關節則可以認為是圖1(c)的進一步變型,由于氣動肌肉僅提供拉力的特性,因此下端氣缸變換為氣動肌肉與桿組合。

圖1 基于氣動的基本仿生關節
目前氣動肌肉仿生機器人精確建模[10-12]局限于氣動肌肉與人體骨骼的連接與機構簡化,類人型短小氣動肌肉末端沒有用于固定同軸拉線式傳感器的部件,同時氣動肌肉與關節的連接沒有任何規律可言,本文作者提出采用THK公司的球鉸與FESTO公司的DMSP系列氣動肌肉做成一體的解決方案,肌肉的長度根據設計需要定制,既解決了氣動肌肉精確可靠安裝的問題,又可以利用氣動肌肉兩端的鋁合金外套安裝拉線式位移傳感器;同時將關節的氣動肌肉簡化為柔性冗余串、并、混聯關節。
如圖2(a)所示的基于肌肉的仿人脖子關節中,肋骨之間由椎骨連接固定,斜方肌、胸鎖乳突肌、頸闊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兩端分別與肋骨、頭骨連接,關節可以簡化為柔性冗余并聯機構,豎脊肌兩端與骨盆、頭骨連接,作為多關節肌肉,與上述單關節柔性冗余并聯機構一并作為動力元件。圖2(b)所示的基于肌肉的仿人上肢關節中,小圓肌、岡下肌、肩胛下肌、三角肌、岡上肌為起始于肋骨、終止于肱骨,驅動肩關節的柔性冗余并聯機構;腕關節則包含肱橈肌、旋后肌、旋前圓肌、腕關節橈側長伸肌、掌長肌、腕關節尺側伸肌、腕關節橈側短伸肌、橈側腕屈肌。肱二頭肌、啄肱肌、肱三頭肌、肱肌為多關節肌肉,同時連接肋骨、尺骨并且驅動肩關節、肘關節。同樣可設計仿人下肢,其中梨狀肌、髂腰肌、閉孔內肌作用于髖關節,股外側肌、前群、小腿三頭肌驅動踝關節,股直肌、股薄肌、腘繩肌、股二頭肌為驅動髖關節、膝關節的多關節肌肉。

圖2 基于氣動肌肉仿人關節(一)
在圖3(a)所示的基于肌肉的仿人腰關節中,豎脊肌、背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構成起始于骨盆、終止于3層不同肋骨的3組柔性冗余并聯機構。圖3(b)所示的基于肌肉的仿人嘴關節中,繼發腭與下頜骨直接用氣動肌肉連接,考慮到氣動肌肉的實際收縮量、驅動關節運動的范圍,采用鋁合金搭建框架,顳肌、顴肌、上唇方肌與繼發腭連接,頰肌、咬肌、三角肌、下唇方肌與下頜骨連接,這樣保證繼發腭與下頜骨由顳肌、顴肌、上唇方肌、頰肌、咬肌、三角肌、下唇方肌驅動實現相對運動。

圖3 基于氣動肌肉仿人關節(二)
圖4(a)所示的基于多組變長度肌肉交叉的關節機器人,骨盆與胸骨之間布置一組長氣動肌肉肌群于中間,骨盆與胸骨之間兩組長氣動肌肉肌群左、右布置。距離較遠的肋骨之間由中氣動肌肉肌群連接且左、右兩側布置,距離較近的肋骨之間用短氣動肌肉肌群連接。髖關節氣動肌肉兩端分別與股骨、骨盆連接驅動髖關節;髖關節、膝關節氣動肌肉則兩端分別與腓骨、骨盆連接,同時驅動髖關節、膝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氣動肌肉兩端分別與股骨、腳連接,同時驅動膝關節、踝關節。圖4(b)所示的基于多組肌肉內外分布的關節機器人與圖4(a)所示的不同,多組長氣動肌肉集中分布在中間的左、右、中,肋骨之間沒有短氣動肌肉,僅僅在最左端、最右端分別有一組中氣動肌肉。

圖4 基于氣動肌肉的關節機器人(一)
圖5(a)所示的基于多組多層肌肉內外驅動的關節機器人中,骨盆與胸骨之間為多組長氣動肌肉左、右、中連接,肋骨之間用中氣動肌肉連接,胸骨與肋骨、肋骨與骨盆之間為短氣動肌肉連接。圖4、圖5(a)中所示的腰關節、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均為柔性冗余并聯機構。圖5(b)所示的基于肌肉肌群拮抗的關節機器人,采用多根氣動肌肉構建氣動肌肉肌群組成拮抗肌,用于肩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腰關節則由腰關節氣動肌肉一、腰關節氣動肌肉二、腰關節氣動肌肉三相互交叉串聯而成。

圖5 基于氣動肌肉的關節機器人(二)
圖6(a)所示的基于多長度氣缸混聯的關節機器人,由于氣缸可以提供拉力或者推力,采用多種長度的氣缸并聯或者一組氣缸即可驅動上肢、下肢關節運動。圖6(b)所示的基于氣缸串聯與混聯的關節機器人,上肢和下肢分別采用擺動氣缸串聯、并聯氣缸串聯,腰關節采用并聯氣缸交叉。圖6(c)所示的基于多氣缸驅動單關節的關節機器人,多組踝關節氣缸分別與腓骨、腳兩段連接;支撐氣缸在中間支撐帶輪,拮抗氣缸則驅動皮帶帶動帶輪轉動;腕關節氣缸與帶輪共同驅動連接板。

圖6 基于氣缸的關節機器人(一)
圖7(a)所示的基于多長度氣缸內外驅動的關節機器人,股骨、腓骨內部鏤空部分分別安裝1根短氣缸與3根膝關節長氣缸并聯、3根踝關節長氣缸并聯組合,分別作用于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則采用并聯氣缸與一對氣缸組合保證各方向的移動和轉動。圖7(b)所示的基于多方向氣缸的關節機器人,8根髖關節氣缸在多個方向并聯和多對氣缸混合驅動髖關節;多組彈簧與腰關節氣動肌肉同軸構成剛柔混合并聯機構,踝關節多組氣缸既可以作為中間支撐元件,又可以作為執行元件。圖7(c)所示的基于雙下肢互相作用與多氣缸的關節機器人,髖關節兩個支腿的髖關節氣缸相互作用,踝關節氣缸、踝關節與腳氣缸串并聯,之后又與腳關節氣缸并聯。

圖7 基于氣缸的關節機器人(二)
圖8(a) 所示的基于薄壁氣缸與短肌肉混合的關節機器人,腰關節氣動肌肉在四周作為執行元件,薄壁氣缸在中間實現小距離的直線運動;髖關節氣缸、髖關節氣動馬達共同作用于髖關節的萬向節結構,踝關節結構類似。圖8(b)所示的基于肌肉、氣缸冗余的關節機器人,腰關節氣動肌肉并聯,同時單邊連接同時又左右交叉;髖關節氣動馬達、膝關節氣動馬達、踝關節氣動馬達與平行四邊形結構組合構建下肢。圖9(a)所示的基于短氣缸、長肌肉的關節機器人,髖關節氣缸、膝關節氣缸作為剛性元件起到支撐作用,與髖關節膝關節氣動肌肉結合;踝關節氣缸(短氣缸)、膝關節踝關節氣缸(長氣缸)、膝關節踝關節氣動肌肉共同作用小腿運動。圖9(b)所示的基于直線氣缸、擺動氣缸的關節機器人,直線氣缸與桿結構結合,與一對直線氣缸組合驅動膝關節。

圖8 基于氣動肌肉與氣缸的關節機器人(一)

圖9 基于氣動肌肉與氣缸的關節機器人(二)
(1)通過對人體肌肉的分布分析,結合機械機構學,由于氣動肌肉僅提供拉力,設計基于氣動肌肉的柔性冗余串、并、混聯機器人關節;人體肌肉有長短之分,設計空間單關節、多關節氣動肌肉混聯的機器人關節。
(2)氣動肌肉和氣缸作為執行元件,可以與機械機構學的齒輪、桿結構、蝸輪蝸桿結合,構成機器人關節。氣缸可以提供推力或拉力,可以設計并聯聯機器人關節;也可以設計氣動肌肉與氣缸混聯的機器人關節。由于篇幅有限,僅介紹每個機器人相對于其他機器人的機構創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