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大,總得去看看。
哪個城市曾留下你的足跡?你又曾站在哪片天空下遙望故鄉的方向?
離開時,你舍棄了什么?歸來時,你帶回了什么?
你站在世界一隅,你仍然是你。你已不再是你——你看過的世界都成了你。
新、馬、泰貌似是很多中國人走出國門的開端。
很多很多年前,新加坡作為我前往的第一處“外國”,讓我欣喜地聞見了文明的馨香:我急著過馬路的時候,兩旁的車輛自動停下來為我讓行;道路清潔到不可理喻的程度,在時不時下個陣雨的大街走上一天,我的白色旅游鞋居然潔凈如初;我還見識了什么叫做“不能以貌取人”——街邊閑逛的短褲汗衫大叔是個大富翁,手戴勞力士的阿嫂是清潔工。凡此種種,我謂之“神奇的新加坡”。
說來奇怪,專欄開了這么久,大家似乎更愿舍近求遠,從來沒人想要跟我聊聊新加坡。直到有著浪漫哲思的散文高手劉潔意味深長地跟我說:“那個地方啊,隨便朝哪個方向走下去,都是太平洋?!?/p>
是的,新加坡,是一個向洋而生的國度。
如此特殊的一處存在,足以令人側目,又或者忽略不計——新加坡貌似沒有自己的歷史,自1899年開埠,先為英人殖民,后為日本統治,沒有統一的語言,沒有統一的文化,這種存在,似乎違背了歷史的自然規律。但是“神奇的新加坡”靠著不懈的努力,干脆可勁兒跑到歷史前面去,將存在的意義放大,讓世人看見并且足夠矚目!
這類故事總在重復一個道理:天無絕人之路。所有的選擇,都會有機遇。
人與某些地方的緣分,總像是冥冥之中自帶召喚,引領我們去往那里落腳,和它親近,感受氣息。有些地方,我們出現在那里是被動的選擇,是因為義務和責任;而有些地方,則是因著好奇和想象如線般牽引,在某一刻讓所有懸念落在堅實的大地上。
就像生活在水里的魚兒不能完全了解飛翔在空中的鳥兒的感受,我在被大陸深處的遼闊深深震撼后,無法按捺前往島嶼的沖動——有一片土地,隨便朝哪個方向走下去,都是太平洋。那里是新加坡,一片向洋而生的陸地、一處被大洋環繞的島嶼。
我和女兒已經在新加坡待了兩天。從冬天飛入夏天的結果,是早上我在酒店醒來的時候,仍然懵懂地要找厚衣穿。女兒適應飛快,她對酒店里并列的單人床尤為滿意——既與我同榻,又不必因彼此翻身令整張床起伏而互相影響。小小年紀的她還開玩笑說,以后成家若必須要睡雙人床,則采取酒店的處理方式。我禁不住大笑,卻對她的說辭不置可否??傆行┻x擇會令人質疑、充滿周折,小到人生需要見機行事,大到國家要在種種曲折中尋覓轉機——歷史的巨手無形推動,前人從來無從揣測世事的發展走向,比如新加坡。
新加坡曾經短暫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后因種種原因而下決心成為獨立的共和國。彼時的新加坡人,與這樣的決心相對應的境遇是,隅居小小島嶼,連喝水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土地與天然資源匱乏到令人欲哭無淚,前景仿若一片虛無。至暗時刻,新加坡人將集體危機感化作勤奮崛起的原動力,在逆境中求生存,以蕞爾小國創造出的經濟奇跡,回答了世界對于新加坡是否能夠繼續存在的疑問。
世事如棋局局新,猶記得新加坡在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人面前甫一亮相,便是自帶耀眼光環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當年以新加坡工業為原型的新生理念,首先在蘇州工業園有了新型工業的現實版,這曾經讓我暗自思忖:小小的新加坡,他們的工廠何以會被拿來當作樣板?新加坡在其若干年演變中的力量源泉來自哪里?后來一個到新加坡的工廠做了好幾年流水線工人的朋友告訴我,在新加坡工作的那幾年,他從未感到過自己的工人身份與管理者有什么區別和差距,大家就是工作伙伴,關系簡單。我們著名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演繹的那種超級工廠餐廳中的場景非常真實,那時候新加坡的工廠里,就會出現那樣人頭攢動、好幾百人同時進餐的壯闊場景。人員密集,但心思一致,大家同進退、共患難。每天快下班時已經累到不行,但一想到如果不完成任務便會拖累了班組,便會咬牙堅持到底。當他終于攢夠一筆錢買房成家的那一天,他突然意識到,就是曾經在新加坡工廠中一天天的堅持,讓他獲得了無窮的能量。最后,他笑著對我說:“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我們到來的這幾天正是春節在即,大名鼎鼎的新加坡地標“魚尾獅”因即將與大量游客親密接觸而正在進行例行修葺,被一圍綠色幕布嚴嚴實實地遮住,只能隱約看出些輪廓。即便如此,仍可感受它面向海洋的執著身姿——這是獅城的象征,也是這座向洋而生的城市的美麗傳說。維多利亞紀念堂矗立在離魚尾獅不遠的地方,這座白色帶鐘樓的建筑為紀念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而命名,現在作為劇院使用,古樸感四溢,此刻若有人騎馬經過,恐怕瞬間會被帶入19世紀。當年,維多利亞女王敏銳地把握住統御世界的良機,帶領一眾擁躉四處殖民,終成日不落帝國。追隨她的那位著名的萊佛士——如今其雕像就站立在紀念堂前,當初就是他覬覦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的地理位置而最早將目光投向這里,新加坡的發展史從此繞不開這位萊佛士。但歷史的發展證明萊佛士的格局還是小了,他曾信誓旦旦要讓新加坡的港口與印度的港口齊名,卻無從料想新加坡憑借其無與倫比的地理位置強勢超車,成為可以牽動世界貿易的巨型港口,在亞洲乃至世界經濟中無可取代。旁邊鱗次櫛比的金融中心樓群煞有介事,不禁讓我浮想聯翩。話說1997年始于泰國的金融危機波及世界大部分國家,新加坡同樣未能幸免,只是得益于完備的金融體系,得以在危機后迅速恢復。我疑心新加坡不是因為幸運——從來就沒有什么幸運,而只是因為各種未雨綢繆、運籌帷幄才得以安然度過。危機過后,新加坡在世界金融市場的地位愈發穩固。我想象著,說不定此刻那里正在上演驚世大鱷坐鎮指揮的金融鏖戰,我現在是不是也算旁觀 “世界風云”了?
逛逛停停之中,飽受艷陽高照之苦,只恨墨鏡不夠黑,帽子又太厚??裢糠罆袼笤偬ь^,發現已與其他人走散。于是我隨意走上一條緊貼樓宇墻壁的蜿蜒小巷,石頭臺階靠墻的一面已經完全被爬行植物覆蓋,濕氣氤氳之下,綠色苔蘚積了厚厚的一層。向上走,轉個彎,嘈雜和喧囂驟然消失,視野豁然開闊,白色的安德遜橋安靜地橫跨于新加坡河之上。這座曾為兩岸往來提供重要交通保障的全鋼梁橋,兩端裝飾著華麗的拱形門,當初的實用化設計在今天看來依然古樸優美。這一刻仿佛時光倒流,曾經的鮮活重現,喧囂重新降臨:身邊往來人影幢幢,市聲吵嚷,船影重重往返于港口之間,那些被帶來的貨物就那樣慢慢地堆起繁榮……如今已沒有人影、船只往來,沒有貨物疊堆,往日里重如泰山的生存大事,時過境遷杳無蹤跡,只有游船悠然駛過,朝著海灣直直地開出去,將大朵大朵的白云拽在肩上。
后來無意中得知,我的朋友們并沒有走過安德遜橋,我不過是因為意外的小小偏離,完成了一次被動卻完美的選擇;如果我沒有安然地好好走下來,便不會看到那些超出想象的風景,也不會有關于過去與現實的思考。那些美麗的景致,應該就是一直靜靜地停候在那里等著我的吧——等待在某一個時刻,我被一閃念,帶到它的面前。好在,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轉機,既然朝著某一條路走下來,就好好走下去,心懷樂觀,人類總該對自己有信心。
既然同女兒出門,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然在行程之中,多年來它被定位為“亞洲排名第一”。說到新加坡的教育,仍然是和那位站在維多利亞紀念堂前的雕像——英國人斯坦福德·萊佛士密切相關。正是他,在1822年為新加坡的教育制定了全盤規劃,正式開啟了新加坡的教育大業。只不過估計彼時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新加坡的教育會在亞洲名聲鵲起,尤其是這里的大學,會成為許多年輕人人生發展中的重要一站。
那一日我們從地鐵出來已近中午,稍微走了一陣,便看到一塊平平無奇的紅色牌子,上面用英文寫著“新加坡國立大學”。標志明顯,卻沒有圍墻,進入大學如履平常街巷;校園里面氣氛安然,往來者行色匆匆。相對于捉襟見肘般的國土面積,校園比想象中要大很多。目之所及,除了道路,滿眼皆是草木綠色。
新加坡對各路人才一直持開放態度,大約因為始終奉行“任人為才”的精英教育。我的一個大學同學,曾放棄了國內某著名中學的教務主任職位,考取了交流老師去往新加坡教授中文,交流期滿,落戶新加坡。我笑稱“新加坡引進了一位水平超高的語文老師”。這位老師入鄉隨俗后也有了當地人溫婉可人的氣質,不再有以往帶著學生拼搏中考、沖擊高考的勁頭。一問之下得知,她無需考職稱、拼業績,只要按部就班把書教好;至于退休以后的事,國家負責安排,她只負責做好手里的工作。難怪無事一身輕的她滋潤又淡然。
除了這樣為自身事業發展而放棄晉升空間、選擇遠赴新加坡的高素質專業人士,還有好多作為交換生來到新加坡學習的各年齡段學生。新加坡教育在小學階段強調自然常識相關內容,其雙語教學方式的課程讓人感覺有些許“西派”,但那些華人中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又融入其中,比如強調育人以“德”為先,就像中國老話講的那樣“做事先做人”。很多學生在高中畢業以后會選擇遠赴澳大利亞繼續深造,這種發展走勢有些令人困惑:新加坡提供了優質教育機會,但孩子們在接受了小學、中學的基礎教育之后卻選擇離開,總有讓新加坡“為人做嫁衣”之嫌。在這樣的教育投資當中,新加坡又獲得了什么?很多歐美大學在新加坡設有分校,學生在這里學習兩三年之后可以轉去歐美當地本校,對于那些不能一下子完全適應國外學習節奏的學生們來說,這里成為很好的“過渡地帶”。新加坡就這樣把自己做成了一處教育跳板——但是,能夠把自己做成人人眼中的“黃金跳板”的智慧,也不容小覷。

國土面積如此之小的國家,其教育卻因同時汲取了東西方文化精華,采用了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及吸納人才的途徑而自成一格,這需要國家層面長期規劃并嚴格實行方可成功。通過測試學生的母語語文、數學、科學來做排名的PISA(國際基礎教育排名)中,新加坡始終遙遙領先;在高等教育領域,新加坡的兩所旗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亦是常年保持亞洲第一、第二的位次,令很多年輕人心馳神往;在各類國際賽事里,新加坡的學生獲獎是常態。國際上有個大家心照不宣的“鐵律”:某個地方一旦擁有了著名的大學,就一定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由此可見,新加坡憑借其優秀的大學或者說其完備的教育體系而強烈吸引著那些對未來懷揣理想與期待的年輕人;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攜夢想而來,敢想敢干,為這塊土地帶來了不同的新鮮氣息。也許他們不會留下來,但他們的停留帶給這里的活力與推動力,讓新加坡吸引了更多的目光與機遇,由此帶動就業與消費,進而使國家進入良性發展和循環的軌道。小自有小的好處,只要思想不落后,發展只會更加靈動多變。
我和女兒就這么坐在學校路邊的椅子上遐想、閑聊,椅子剛好隱蔽在高大的樹蔭之下,偶有微風吹過,甚是愜意。我們俯視著面前下凹的大片綠色草坪,那里是一處足球場地,因午間炎熱而一片寂然。有不同膚色的學生往來經過,神情祥和、恬淡,彼此輕松交談。此時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親子團一行人來校園參觀,清一色全是媽媽帶著十來歲的小朋友,引導員正比比畫畫、滔滔不絕。我悄悄地想:這些小朋友里面會不會有人在未來的某一天來到這里上學呢?此時坐在我身邊的“小朋友”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搶先道:“我可不會選擇來這里讀大學啊,雖說校園不小,可是國家太小了,憋得慌,活動不開!”我忍不住笑出了聲,這是她此時的想法,我不會認真;但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對教育的思考,總能照見未來。我拍拍女兒的肩膀告訴她,她的人生由她自己做決定。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