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十三邀》節(jié)目中,許知遠對話楊揚。楊揚對自己的認可并不僅僅停留在金牌的價值上,“金牌之外”的世界對于她來說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里她一直堅持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楊揚,擁有眾多“第一”的頭銜:中國第一枚冬奧會金牌得主、中國獲得世界冠軍最多的運動員、中國首位運動員出身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滑聯(lián)首位女性速滑理事。
從世界冠軍到國際組織官員,再到滑冰學校創(chuàng)立者,楊揚一路走來,達到了許多其他世界冠軍無法觸及的高度。
無論是化身冰場上飛揚的“冰雪女王”,還是選擇成為國際舞臺上的官員,楊揚都懷揣著對自我認定之事物的信念感、對體育力量的信心。
1975年,楊揚出生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母親給她起了一個“冰心”的小名,意思是“冰一樣沉靜的心肝”。當時楊揚的母親未曾想過,“小冰心”長大后,成了國家隊的“冰雪女王”。
8歲時,楊揚被選入體校。在她第一次上冰時,教練說了一句話:“這孩子腳脖子真硬。”這被楊揚當作一種肯定:“我覺得被鼓勵了,覺得跟其他孩子不一樣了,就有一種信念,我要練下去?!?/p>
在往后的運動員生涯中,圍繞冰場發(fā)生的一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塑造著楊揚。她說:“我自己是在冰面上成長的,冰上運動不僅給我?guī)砹顺煽兒蜆s譽,更塑造了我的性格和價值觀?!?/p>
這種“塑造”最關鍵的時刻,在那個被聚光燈與攝像機包圍的賽場上,在那條不到最后一刻都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短道速滑賽道上。楊揚20年前在鹽湖城冬奧會上的奪冠,到如今依然被不少人津津樂道。
2002年2月16日,鹽湖城冬奧會女子短道速滑500米決賽現(xiàn)場。楊揚的起跑位置在占據優(yōu)勢的最內道。她站在起跑線前,用嘴大力地深呼吸,試圖調整自己賽前的緊張狀態(tài),這似乎也是想將一些壓力與包袱拋開。
前一天,楊揚結束了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的決賽,這是她的強項。然而,在這場比賽中,她最后只獲得了第四名,錯失了沖擊“中國冬奧首金”的第一次機會。失誤源于壓力,她當時難以處理四年磨一劍的奧運會以及“沖擊冬奧首金”帶來的壓力。
所幸,當她沉溺于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的情緒時,團隊信任的力量將她從挫敗的深淵中拉了出來。這種外在的信任,打開了楊揚身上勇氣的閥口。
但一顆雞蛋要成為生命,最重要的是有從內向外掙破束縛的力量。在備戰(zhàn)時期的日記中,楊揚寫道:“無論怎樣,只要我面對它,我就要拼,我不會臨陣退縮的。我要迎難而上,像有人說的輸不能輸在精神上。盡力吧,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p>
在賽場發(fā)令槍一響,楊揚從起跑線上沖了出去,從直道啟動階段起,楊揚就牢牢地扎在了第一的位置上。
直道加速、彎道緩沖,楊揚一路領先。到了第三圈時,她已經將第二名甩開了一個身位。終點線就在眼前,全力加速,44秒187!奪冠!
楊揚激動地在冰面上張開了手臂,迎接屬于自己的冠軍,更是在迎接中國首枚冬奧會金牌的新紀元。

2006年8月17日,楊揚以59個世界冠軍的成績,告別賽場,正式退役。這個數字,在國內體壇,至今未有人能超越。
楊揚坦言,經歷過賽場上的激情澎湃,重新投入生活的日常與瑣碎中,兩者之間的落差會加劇運動員退役后轉型的困惑。
這樣的困惑期,楊揚持續(xù)了將近兩年,“但是我很慶幸的是,沒有把自己停下來”。
正式退役前,楊揚明確了自己要“充電”的方向,她先后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美國猶他大學學習。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期間,楊揚進入了北京奧組委工作,并以嘉賓主持的身份參與了央視《奧運中國》的節(jié)目拍攝。
在緊鑼密鼓的安排中,楊揚逐漸摸索出退役轉型的三點原則:做自己能干的事、喜歡的事和應該做的事。轉型的迷霧在兩年內逐漸散去,她在不停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地尋找那一份讓自己保持熱血沸騰的事業(yè)。
在退役后的15年時間,她與“奧運會”相關的體育組織結下“良緣”,曾參與北京夏季奧運會組委會的工作,并成為中國第一個以運動員身份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的人。
2015年,楊揚站在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的講臺上,作為形象大使之一,向大會為北京申辦冬奧會做陳述。穿著一身藍色套裝,她在臺上用飽含感情而溫柔的口吻說道:“我是來自中國東北小城的普通女孩,也是一個對滑冰有著無限熱愛的女孩。那時,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奧運冠軍,我的夢想實現(xiàn)了,還參加了三屆奧運會。今天,我的夢想是,歡迎全世界的運動員在我的祖國實現(xiàn)他們的‘奧運夢’?!?/p>
在宣布申辦城市前,楊揚依然很緊張。當聽到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說出“北京”的時候,整個中國代表團都沸騰了,激動地站起來歡呼。楊揚坐在觀眾席的第一排,徑直從椅子上彈起來,雙手握拳,屈肘向上舉。這個姿勢,與她獲得第一枚冬奧金牌時近乎一樣。
體育的力量成為楊揚的信念。當她獲得機遇,能將這份體育的力量轉化為對社會與世界具有進步作用的動力時,她堅定地向前邁出了步伐。
2013年,楊揚在上海成立了滑冰學校。與作為國際組織官員的身份相比,成立滑冰學校,在楊揚看來,這是很“接地氣”的事,一件能夠很好地推動冰雪運動在青少年群體中發(fā)展的項目。
經過和團隊8年來的付出,楊揚對滑冰學校目前的運營感到滿意,重要的是,她能親身看到體育力量對青少年的改變。
前段時間,冰球隊6歲組的小隊長,在比賽前突然發(fā)燒,但小隊長堅持參賽,說:“我是打前鋒的,如果我不來,這個位置就沒人了,我們隊就要輸了?!绷邭q的孩子,竟然已經產生了集體意識。
楊揚說:“我相信體育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規(guī)則性、尊重裁判、尊重對手、責任感、團隊意識,這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質,能夠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楊揚曾擔任過兩屆國際奧委會委員,現(xiàn)在是國際滑冰協(xié)會理事、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當她參與國際體育賽事與項目推廣的頂層設計時,“接地氣”的經歷能讓她洞見更多可能性,提出更多建設性意見。
殘奧會打破社會對殘疾人的認知,推動社會更平等;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時,女性被禁止參賽,到北京冬奧會,男女運動員比例為54.8∶45.2,女性的參賽權利不斷提升;在全球被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和“逆全球化”勢力抬頭的情況下,奧林匹克的力量依然可以將全球運動員凝聚起來。
“體育是如此有力量的事情。奧運在賽場外的延展,能在社會中發(fā)揮作用?!睏顡P說,作為北京冬季奧運會運動委員會主席的她,對此感到自豪。
小紫//摘自《南風窗》2022年第5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