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整個世界都被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籠罩,但每個人要面對的挑戰卻不盡相同。對發達國家來說,“新冠肺炎”一夜之間成了頭號殺手。但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相較于病毒本身,疫情引發的“次生災害”卻更為嚴峻。
除卻疫情導致其他疾病如艾滋、瘧疾的死亡率大幅攀升之外,經濟層面的不良影響更加深遠。2020年,肯尼亞GDP出現了30年以來的首次萎縮,數百萬家庭掙扎在貧困線上。康乃馨、滿天星和玫瑰,是肯尼亞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為肯尼亞提供了約200萬個就業崗位。疫情中,婚葬從簡,各種慶典活動也紛紛取消,鮮花需求量直線下降,數百萬玫瑰被丟進垃圾堆,花卉行業的雇員不得不面對降薪和下崗危機。
在西非的加納和科特迪瓦,故事的主角不是玫瑰,而是巧克力。這里的可可供應總量占全球2/3。很多時候,購買巧克力是出于送禮需lN89KOb0b3ZtfftgJ99ajA==要或沖動消費,它們既是圣誕節、復活節和萬圣節必不可少的禮物,也是自動售貨機玻璃后面的誘人甜品。疫情期間,巧克力供過于求。不少西方國家都暫停了可可進口,留給可可農的就只是一大堆無處存放的過剩可可豆。
疫情對發展中國家最持久的影響還在于青少年的教育。對眾多非洲家庭來說,遠程教育的困難甚至不在于互聯網,而是供電。疫情期間很多兒童根本沒有接受任何教育。即便學校克服萬難將課程上傳到網絡,家長也擁有智能手機,但學生依然缺少足夠的流量來上網課。
由于疫情的影響,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數量自1998年以來首次上升。專家預測,即便疫情緩和,這一數據也不會迅速改善。這意味著,更多人將面臨吃不飽和營養不良的威脅。
就像我們從氣候危機中學到的那樣,一方有災,多方受難。我們不能僅將新冠肺炎疫情當作突發性的醫療事件,而應該從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它。我們必須抵制自給自足的幻想,后疫情時代更需要全人類互相幫助。
夏黑//摘自《衛報周刊》,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