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接待過一個處在青春期的來訪者。見到他時,他穿著一條有很多破洞的牛仔褲,腳上是高幫的牛皮靴,綴著很多亮閃閃的金屬片,留著長發,像個搖滾歌手。
他跟我講了很多他對這個社會的憤怒。比如,他覺得大人都很虛偽勢利,只知道讓他好好學習, 卻從不關心他是什么樣的人。他爸媽希望他有出息,可是他覺得學習工作、買房買車之類的事情毫無意義。我問他將來想做什么,他猶豫了一下,說想去學藝術。
后來, 我們的咨詢就中斷了。我第二次見他是在三年以后,他已在國外的一所藝術院校讀書。他穿著一件白色的T恤,是校服,長頭發還留著,但已經扎起來,很有藝術家范兒。他想問問我有什么減壓的方法。
我問他這幾年都經歷了什么。原來,他爸看他不上進,就送他去學畫畫。在學畫畫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位美術老師。這位美術老師從農村一步步奮斗,變成一位小有名氣的老師。他很佩服這位老師, 老師對他也很好,堅信他有才華,并鼓勵他好好學英語,去考美國的一所藝術院校。老師跟他說:“你現在覺得孤獨,就是因為身邊沒有像你一樣有想法的年輕人,等你去那個學校就好了。藝術家都會想很多,關鍵是要學習表達自己的方式。”
學了一年多美術后,他真的去了一所藝術院校學設計,遇到了很多和自己相似的年輕人,這些特立獨行的年輕人讓他找到了歸屬感。同時,他開始認真地學習專業,參與競爭。他來找我咨詢,就是因為學業壓力很重,經常做功課做到后半夜兩三點。
我問他:“你不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嗎?不是覺得學習和工作沒什么意義嗎?那干嗎這么努力?”他好像忘了這事兒,說:“是啊,是很不公平,可是我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這句簡單的話,代表他思維上一個重大的進步。他以前幻想的那些類似“社會不公”“成人世界的虛偽”的敵人轟然坍塌了。從今以后,就算還有敵人,也是類似“功課繁重”這類真實的敵人。他已經意識到兩個重要的道理。首先,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負責。其次,就算他對主流社會的某些價值觀不滿,也不需要說出來,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我認為,一個人獲得身份認同的標志,就是對自己負責以及學會容納矛盾。那么,他是怎么建立起這種身份認同的呢?首先,在學習藝術的嘗試中,他逐漸發現自己的才能,并獲得了信心;其次,他有一位能欣賞他并能被他視為榜樣的老師;再次,有一群價值觀相似、能夠包容他自我探索的同伴。這都是建立身份認同的條件。獲得了穩定的身份認同以后,他就不會過度地關注自我,過度在乎別人的評價,而是逐漸克服自我中心,參與真實的成人社會。
咨詢結束,我跟他握了握手說:“歡迎來到成人世界!”
林冬冬//摘自《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臺海出版社,得到圖書出品,本刊有刪節,暮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