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全網最丑、最真實、最反容貌焦慮的社交平臺……一款名為Hoome的軟件推出后,掀起了國內“反虛假社交”的苗頭。而在大洋彼岸,追求原生、真實、自然的社交新風潮早已吹了起來。這類社交都不約而同地釋放著這樣一個信號——丑。
“丑”只是一種具有反差感的代稱,背后其實是對當下社交環境的反擊,它們都在反濾鏡、反修圖、反社交壓力……對于飽受社交折磨的新生代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精神樂園。
打開Hoome的“世界”版塊,你會看到:一張布滿雀斑的臉、一片花花綠綠的棉被角落、一張筆跡亂七八糟的數學試卷……
他們展示的生活在手機屏幕上甚至有種陌生感,畢竟平時在社交平臺上刷到的日常總是精致美好的。
“真丑啊”,感嘆一句后,突然又想到,這跟自己的生活似乎也沒什么兩樣。倒不是因為生活真的丑,只是平時看到的太美了,誤以為線上線下本來就不一樣。
與其被稱為社交平臺,不如說這些真實、純粹、實時的“丑”應用更偏向通信工具,它建造的是一個熟人社交網絡,一個讓你和朋友無所顧忌交流的地方。比如,照片只能現拍,拍下才能解鎖朋友實時的照片。最有意思的是,一切動態和消息次日零點全部清零。
國外社交平臺Instagram一直主打“精致”的標簽,上面都是各類明星、藝術家、潮人們形色各異的穿搭、自拍,搭配著鮮艷的幕墻、精心設計的場景,以及五花八門的特效。
如今,該平臺上多了一些隨意的快餐、散亂的垃圾袋,以及臟兮兮鏡子前的自拍。很多人還會特意拉大焦距讓照片看起來模糊不清,或者用年代久遠的老相機拍低保真照片。例如,街上的垃圾、煙灰缸里的死鳥、丟棄的薯片等。
只是,這些平臺上展示的“丑”,未必是真的丑。就國內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其實主要還是反容貌焦慮、反社交壓力。內心再強大的人也不會把自己的丑照發到任何一個主流社交媒體上,更多年輕人還是選擇沉默。而且,在許多二三線城市,千篇一律復刻的“ins風”才剛開始流行,“濾鏡式審美+表演式社交”依然是主流。沒有丟掉社交的包袱,社交壓力只是換了種形式存在。
當年輕人厭倦被社交網絡操縱時,那些滿足“丑”需求的社交平臺出現了。然而,沒有什么完全的“丑”,就像沒有什么是完全的“真實”。但未來,我們依然會越來越靠近它。
下一代社交會是怎樣的?可能大部分人腦海里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元宇宙社交”。或許有一天,在社交應用上呈現的不只是你和好友的實時照片與文字,還可以隨時看到對方在現實世界或虛擬世界里正在做什么,他們以全息形象出現,并不是完美的樣子,但就像在身邊一樣,是隨時可以在線的陪伴。
這種社交形式是顛覆性的,它改變了時間,改變了空間,也會有不一樣的互動方式。過去的“現場感”,升級為“在場感”。當虛擬的未來社交愈加火熱,人們對真實的渴望也會更加強烈。泛濫的虛假和同化的美也將持續伴隨,更多新的社交應用將在創新中摸爬滾打,等待著好時機。此刻“丑”就是一種推動力,無論它代表的是真實,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都會成為未來社交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