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們開始手捧麥樂雞盒,虔誠地祈愿“雞塊俠”的降臨。這一切,都是因為前不久火起來的一張截圖:一位麥當勞員工聲稱,自己在打工兩年期間,總會默默地給每份麥樂雞多放一塊雞塊。
這等壯舉,很快讓這位神秘人被網友們捧上了神壇,賦名“雞塊俠”。這并不是單純的網絡段子,“雞塊俠”確有其人,他叫科迪·邦達爾查克。他本人認為,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善舉,但對于廣大網友而言,卻不那么簡單。科迪因此獲得美譽:“下一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麥林好漢”……
人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英雄不一定身穿斗篷,也不一定站在光里,有可能正在麥當勞炸雞塊。
盡管有些聲音對這種“慷他人之慨”的行為表示不贊同,但科迪本人并不在意:“我這是在為麥當勞做慈善。”也是因為這種“坦然背刺資本家”的豪邁之氣,科迪成為網絡紅人,甚至開始競選市議會議員。
自他之后,快餐界開始出現無數匿名俠客,他們大隱隱于市,卻不斷給“干飯人”譜寫神話。
“我在那兒上班的時候經常來一個流浪漢,但經理不給他免費食物。我第一次見他就給他買了吃的。自那以后,我每天都會多買一份午餐讓他省點錢。他是我在那兒工作那么久的原因。”
沒有快餐俠就沒有今天的C羅。C羅如今已成為世界體壇最富有的運動員之一,而他卻難以忘記,自己11歲時曾經因為饑餓到麥當勞要免費漢堡。當時他剛去里斯本競技青少年隊踢球,只是個來自馬德拉島的窮孩子。
越來越多的無名英雄開始從陰影中現身。有人不惜千方百計,只為你飲料里能多點真材實料。“甜筒俠”的任務,則是盡量把每個甜筒都打成實心的。
得知這一群體存在的食客們,也開始與這些“英雄”暗中聯絡。不知有多少單外賣的備注是:“會有雞塊俠嗎?”人們虔誠地祈禱,只為奇跡的來臨。在這期間,盡管有一些“雞塊俠”英勇“犧牲”,但還是有不少人得到了眷顧。
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中,你沒空去吃頓正經飯,在外賣平臺上點了一份麥樂雞盒。打開一看,里面比平常的量多了一塊——對于普通人而言,這種微不足道的“加餐”可以帶來一天的好心情。
在歐美,有個理論叫“袋子底部的薯條更好吃”:當你吃完薯條盒里的薯條,打開外賣紙袋一看,發現底下還漏了好多根。無論數量多少,這些“意外之薯”都會讓你如獲至寶。有種幸福,就叫“你以為你吃完了,但其實還沒有”。
網友們也玩開了——有把50頁的寒假作業印成70頁的“試卷俠”;有下課了也要多說十分鐘的“授課俠”;食堂大媽“打飯俠”,每次都要用飯勺把飯壓一壓;“網約車俠”,每次都把乘客多送500米;每次點炸雞都會遇到“手套俠”,多給雙一次性手套……
迪迦//摘自地球人研究報告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OYCE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