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我們要看一件特別的國寶,戰國時期的《人物御龍帛畫》(右圖),1973年出土于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墓主人是一位楚國貴族,畫中的男子應該就是他。他頭戴高冠、廣袖深衣、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那韁繩拴的是什么?是一條龍!請看,圖中彎曲成U字形的就是龍(另見標題右側)。它之所以如此“委屈”,就是為了把自己弄成龍舟,好給墓主人乘坐。那時,墓主正在駕馭這條龍去往另一個世界。
大概是怕升天的旅途寂寞,楚國畫師還為雇主在龍頭、龍尾加上了一只鳳、一只鶴。鳳鳴鶴唳,高雅嘹亮,聲聞于天,有了它們前后陪伴,相當于帶了隨身聽,還是立體聲的。當然,鳳、鶴本身也有輔助升天的寓意。墓主人頭頂上方有一把傘,那叫“華蓋”。所謂華蓋,通俗地說,就是炫耀身份高貴的豪華大傘。這個華蓋沒有傘柄,懸浮在空中,這表示它很神,人去哪兒它去哪兒,自動跟隨。它的垂穗向右飄,說明有風吹。“龍舟”左下角還畫了一條魚。有人說這是鯉魚,依我看不如說是神魚。在神靈飛天時,龍作舟(或拉車),魚相伴,似乎是一種規矩,一種觀念,一種圖式,傳承到后來,在國寶名畫《洛神賦圖》中,我們也能見到這樣一條魚(見下圖),同樣位于龍車旁邊,但畫得神氣許多。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龍是威嚴的、輝煌的、神秘的,但是以前的龍不是這樣(除了神秘之外)。可以說,前代龍與后代龍主要有兩方面不同:其一,形象不同。這件《人物御龍帛畫》就能說明問題,此外,為了加強印象,我又找了兩條戰國龍(圖在本頁找)給讀者看。有點難以置信,看上去,它們就像有腿的蛇,是吧?跟后代龍相比,差別實在太大。其二,功能不同。前代龍,可以被人駕馭,就像特殊的代步工具;后代龍,高高在上,象征帝王的權威。那么,為什么有了不同?形象方面,中國龍形象有一個漫長演變過程,大致來說,經歷了5個重要時期:濫觴期(新石器時代早期),發展期(商周),新變期(漢唐),定型期(宋代),充實期(明清)。功能方面,不得不說,《史記·高祖本紀》中的那個傳說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在雷電交加的一天,天色陰沉,光線昏暗,太公前去尋找他的妻子劉媼。找到劉媼的時候,她正在湖邊休息,似乎睡著了。太公看見,一條蛟龍趴在她的身上。不久,劉媼生下一子,即后來的漢高祖劉邦。劉邦是龍種,這一傳說影響極大,后來歷代帝王都稱自己是龍的化身,以至于龍的形象成為“帝德和天威的標記”(聞一多語),而人們也漸漸淡忘了“豢龍、御龍、屠龍”(語出明代《五雜組》)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