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天蒙蒙亮,祁連山下的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龍渠鄉新勝村,四下寂靜。鐵皮大門“哐啷”一聲,響徹田野。走出門來的是一個清瘦的農家漢子,他叫陳宗新。
陳宗新腳下這條坑洼不平的田間小路,他已經走了幾十年。這條小路僅有100多米長。一頭,是陳宗新家孤零零的房子;另一頭,是龍渠烈士陵園。
龍渠烈士陵園坐落于大片的莊稼地之間。四周,一棵棵粗壯的白楊樹筆直而立,如同一個個手握鋼槍的戰士,守衛著烈士的英魂。門口,一條平坦的柏油路連接村外。
很難想象,8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灘。
陳宗新負責照看陵園已經20多年,不管刮風下雨,他每天都會去陵園看一看,打掃衛生、種花植樹、澆水修枝、清理雜草,這些已然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午9時許,一支身著紅軍服裝的隊伍來到龍渠烈士陵園,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我們現在所在的龍渠烈士陵園,占地近5000平方米,是甘州區政府于2012年在紅軍墓的基礎上修建的……”講解員名叫陳夢雪,是陳宗新的女兒。
陳宗新一家人和這座陵園的緣分,要從陳宗新的爺爺陳德寶說起。
1937年1月的一個傍晚,一支300多人的紅軍騎兵隊伍為掩護部隊轉移,被國民黨馬匪軍包圍在白城子,終因孤軍奮戰,幾乎全部壯烈犧牲。看到前幾天還對村民秋毫無犯的紅軍戰士們犧牲的慘狀,村民們心里很難受,但迫于國民黨馬匪軍的壓力,大多數村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陳德寶是村里的教書先生,在村民中有一些威望。他帶著兒子陳榆林和幾個膽大的村民,冒險在荒地里挖了一個大坑,將烈士們的遺體收攏合葬了起來。從此,村里就有了這座紅軍墓。
1952年,陳德寶去世,臨終前,他對陳榆林有交代——“一定要守好這座紅軍墓!”次年,陳榆林在紅軍墓的旁邊蓋起了新房,全家搬遷至此。
1970年,平田整地行動將危及紅軍墓,心急如焚的陳榆林跑到當時的龍渠人民公社匯報了這一情況,并爭取到了公社的支持。公社還發動村民們整修了紅軍墓,用木頭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寫道:“紅軍烈士永垂不朽。”
2002年,陳榆林去世,守護紅軍墓的重任落到了陳宗新的肩上。“2005年,鄉上發動全鄉的黨員干部籌資對紅軍墓整修了一次,2012年,又在以前的基礎上正式建成了烈士陵園,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門、圍欄、紀念碑等,都是2012年修的。”陳宗新說,“逢年過節,我們都先去祭掃紅軍墓,再去祭拜自家先人。”
鄉里還組建成立了張掖龍渠鄉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吸納了像陳夢雪這樣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輕人,著力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
“從我的太爺爺(曾祖父)開始,我們家就一直守護這座紅軍墓,先輩們做的事讓我感到很自豪,我是家里的第四代守墓人,我也會讓我的下一代繼續發揚革命精神,把為紅軍守墓的光榮使命傳承下去。”陳夢雪說。2021年,陳宗新獲得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22年,陳宗新家庭獲得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摘自《甘肅日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