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女士丈夫的父母原是一家單位的職工,單位根據他們的職務、年齡、工資等多種因素,將原屬單位的一套住房以優惠價格出售給他們。因兩位老人沒有錢,其所有購房資金均來自李女士和丈夫的收入。現在,這套房屋登記的所有權人是李女士丈夫的父母。如果李女士與丈夫離婚,她能否要求分割該房屋?
李女士不能要求分割房屋,但可以索回一半購房款。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六條規定:“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即記載在不動產登記簿上的權利人被視為房屋的合法所有權人。與之對應,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的房改房,無論購房款是由誰出資,不影響一方父母作為所有權人的事實,不能作為離婚訴訟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
不過,涉案房改房雖然登記在李女士丈夫的父母名下,并不能改變購房款是以李女士夫妻共同財產支付,且該購房款由李女士夫妻雙方共同享有的事實。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七十九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該規定表明,在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為一方父母參加房改的出資,如果沒有特別約定,也不符合贈與的條件,在雙方離婚時可以作為債權處理。也就是說,另一方可以要求對方父母返還一半的出資款。
本案情形與之上述法律規定相吻合:一方面,房改時,是以李女士丈夫的父母名義參加的。即單位根據他們的職務、年齡、工資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后,在房屋價值計算上給予了政策性優惠福利,帶有濃厚的福利性質。這也是房改房與普通商品房的最大區別。另一方面,產權登記在李女士丈夫的父母名下,李女士丈夫的父母是房屋的不動產登記權利人。再一方面,購房資金源于李女士和丈夫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收入,且沒有特別約定或贈與的意思表示。鑒于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條規定:“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如果李女士和丈夫在出資時與丈夫的父母有過利息約定的,李女士可以索要利息;反之,則不能索要利息。
(摘自《勞動午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