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微短劇?這是許多創作者關注的話題。近日,家庭共情題材微短劇《再婚》在快手平臺獨家上線,每集時長2分鐘,采用豎屏拍攝方式,以“短平快”的節奏,展示重組家庭的矛盾與困難,播放量超過7.9億,引發觀眾熱議。冬漫社創始人、《再婚》出品人湯明明與《綜藝報》記者聊了聊微短劇的創作方法。
“影視屬于文藝創作,很多創作者的創作動力是自我表達。但微短劇領域迥然不同。”在湯明明看來,微短劇創作首先要放下自我,認真了解用戶。如何了解用戶需求?湯明明的方法是調研數據:從判斷賽道到編劇創作再到播后調整、完播復盤,創作者都會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
因此,冬漫社要求編劇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并時常對他們進行數據調研培訓,研究目標用戶群感興趣的點,以及爆款內容的表達方式:共情怎么打出來?情緒如何調動?人物如何設置?“基于目標用戶的需求調研,故事才不會跑偏。”湯明明說。
第二是“故事中心制”。演員、服化道、置景等所有長劇可以“用錢加分”的地方,微短劇都“先天不足”,這就要求微短劇的劇本得極強,能在短時間內設置強沖突與反轉,提供密集的笑點、爽點或強情緒。“傳統影視行業多為導演中心制,但當前微短劇是以用戶為核心,創作者必須擁有用戶洞察能力,講好每個故事。”
第三是尋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拍攝解決方案。湯明明直言,作為制片人,推進一個項目的時候,考慮最多的不是如何夠到分賬天花板,而是最少能分到多少,成本不能高于分賬下限。微短劇的制片思路,是把錢花在用戶在意的地方,這樣投入產出比才高,“比如做家庭題材,需要主角演技好;做甜寵題材,需要男女主外形好。”
對于大量涌入微短劇市場的創作者,湯明明建議:第一,不要用長劇集的思路做微短劇,二者的底層邏輯完全不同,大劇的思路是卡司+IP+導演+平臺+營銷,微短劇則有自己的一套制作邏輯。第二,“卷”故事不“卷”制作。故事是微短劇的核心競爭力,盲目提高制作門檻,導致投入產出比過低,會嚴重打擊行業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