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通貨膨脹,很多人就想到錢貶值,哄搶物資。實際上,通貨膨脹是一個中性詞,每個國家都有一定的通脹率,只有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才是最危險的。
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最近的一次是發生在南美國家委內瑞拉,這本來是一個石油國家,靠賣石油獲得巨額財富,然而,隨著國際油價大跌,經濟結構單一的委內瑞拉沒有扛住。再加上委內瑞拉采取了封閉的政策,將黃金全部運回,最終導致國家經濟崩潰。隨即大量印鈔,導致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人民全部過上了窮得只剩錢的生活。一只5斤的雞售價1500萬玻利瓦爾,兩斤的紅蘿卜需要300萬玻利瓦爾,據IMF測算,委內瑞拉的通脹率高達1000000%。
再往前一點的嚴重通貨膨脹國家是津巴布韋,這個國家人人成為了億萬富翁,紙幣快和紙張一樣便宜。津巴布韋也是因為經濟陷入困境,采取了大量印鈔來填補財政赤字,然而這種方法無異于飲鴆止渴。2008年7月,津巴布韋印發了1000億元的鈔票,通脹率高達2200000%,但并沒有停止,到了7月,通脹率又升到了79600000000%,慘不忍睹。這次通貨膨脹持續了10年之久,津巴布韋人民生活可以說是水生火熱。
還有一次嚴重的通貨膨脹是發生在1919年到1923年的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背負了巨額的賠償款。由于無力償還,就采取了印鈔的措施。隨即德國陷入到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工作都要求當日結算。一旦結算完,工人便會以最快的速度跑去購物,因為每晚一分鐘,價格可能就要上漲很多。
除了委內瑞拉、津巴布韋、德國,實際上歷史上通貨膨脹最嚴重的一次是發生在匈牙利。在1946年,匈牙利的通貨膨脹達到了1400000000000000%,史無前例。匈牙利原來的貨幣叫科羅納,但在1927年又引入了蓬杰的貨幣,讓本國經濟維持了穩定。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匈牙利加入了德意日聯盟。二戰結束后,匈牙利作為戰敗國,經濟非常不好過,政府決定瘋狂地印鈔票,最終將匈牙利經濟推向了絕境。
蓬杰的貶值速度驚人,當時的產品價格每15個小時翻一番。1944年7月花費379蓬就可以買到的東西,到了1946年7月22日,需要1萬萬億蓬。短短2年時間,匈牙利貨幣貶值到這種程度,460萬億蓬杰才相當于1美元。即使是錢掉地上,都沒人愿意去撿起來。當時,匈牙利最忙的便是印鈔廠了。
不過,在1949年7月,成立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也逐步走向了正常的發展之路。
惡性的通貨膨脹,出現的情況就是貨幣大幅貶值,物價飆升,幾分鐘就一個價格。人人成為了紙面上的超級富豪,但實際上卻連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買不到。一旦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真正值錢的是糧食等救命的東西。因為在這個時候,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物品奇缺,哄搶現象非常正常。
(蕭靈竹薦自《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