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這幾句話都很熟悉:“不舒服?吃點清淡的。”“生病了?吃點清淡的。”“大病初愈?吃點清淡的。”很多人認為所謂的“清淡飲食”就是滴油不沾、只吃素食。然而堅持數年之后,不但身體健康狀況沒有改善,反而落了一身病。醫生說的“清淡飲食”到底指什么?
其實,不是不吃肉、不吃油,就是清淡。“清”主要是指少油,“淡”主要指少鹽。清淡是要控制油、鹽、糖的攝入量,而不是不吃。
如果長期不吃肉,身體反而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可能會引起一些疾病。長期吃素,可能會導致虛弱無力、面色蒼白、容易疲乏、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嚴重缺乏營養時甚至會造成結石、骨質疏松、癡呆等疾病。除此之外,長期吃素還可能導致脂肪運輸異常,脂肪在肝臟滯留,引起脂肪肝。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物質,在合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有8種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只能靠食物供給。植物細胞不但蛋白質含量少,且細胞被細胞壁緊緊包裹,所以植物細胞蛋白質不易被人體吸收。相比之下,動物類蛋白含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營養豐富易被吸收。
如何科學清淡飲食?首先是盡量少鹽少辣,味精雞精等增鮮產品、調味品也要盡量少食用。其次,烹飪方式盡量采用快炒、清燉、清蒸、白灼等,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的原味和營養。第三,吃肉以白肉、瘦肉為主,魚類、禽類等白肉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
(董良哲薦自《戀愛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