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和2月分別有一則新聞同時驚動汽車圈和手機圈,分別是吉利擬收購魅族和蔚來將做手機業務。
企業家跨界造手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不管是曾“為夢想窒息”的賈躍亭,還是曾負債6億的羅永浩。3月初,格力電器發布的公告中,宣布董明珠連任格力電器董事長。在公告發布當日下午的股東會上,她表示將“堅持做手機”,相信“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獲”。
但如今,手機市場競爭的激烈和飽和程度,讓新品牌想占一席之地變得尤為艱難,行業早已是“只出不進”。車企造手機,九死一生,企業家們卻知難而進,這是此事耐人尋味之處。
為何大佬們都愛造手機?最直接的回答是,能賺錢。
從PC到智能手機時代,人類經歷了兩代智能終端的更迭。變革意味著機遇,這是早期智能手機創業浪潮的命題。但如今,手機行業在存量市場的價格拼殺中,硬件利潤已被壓得很低,換句話說,手機賺的已不只是手機本身的錢,而是“生態”。
關于“生態”的定義極多,體現在財報上則可簡單理解為“互聯網服務”,基于硬件的配套軟件服務,如應用商店、音視頻、瀏覽器等,用戶在這些入口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消費閉環。
以小米為例,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小米集團全年凈利潤130億元,其中互聯網服務凈利潤為86.04億元,占比達66.19%,而智能手機和生活消費品的凈利潤占比僅為16.89%。高毛利率的互聯網服務收入成為小米的重要利潤來源。
一直以“生態”著稱的蘋果,在2021年第三財季,服務性營收占比突破22%,達175億美元,是其第二大收入來源。
“有這么明顯的一個通過布局就可以盈利的通道,為什么汽車不可以擁有?”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向《南方人物周刊》分析,汽車正在成為一個智能化終端,對車企來說,互聯網服務的盈利模式清晰可見,“過去,移動互聯網用戶和汽車用戶之間尚存在斷層,汽車缺乏用戶概念,但目前這種聯系正在開始建立。”
盈利模式之外,手機的跨界能力也讓更多其他行業的人感到警惕并開啟“反攻”。
在造車之前,國內以華為、小米、OPPO、vivo為主的“華米OV”陣營早已將觸角伸向手機之外,尤其小米和華為已經成為一個多品類家電混合體,并對傳統家電品牌造成一定沖擊,甚至電視領域的一些傳統品牌正在淪為“小米們”的代工廠。
“在5G時代,智能手機有點像無孔不入的八爪魚,涉足所有的智能終端。家電在手機的跨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在孫燕飚看來,格力不放棄做手機,也是因為希望避免未來在手機業務的缺乏,導致決策被動。
如今,手機廠商的觸角正在伸向智能電動汽車。當蘋果、小米、華為發出造車的信號時,不僅給傳統車企帶來威脅,新能源車企也感受到了壓力。
因此吉利、蔚來紛紛加入造手機的陣營便不足為奇,“這是以攻為守。”孫燕飚說。
1997年,34歲的李書福投資了四川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客車公司,吉利汽車由此成立。13年后,年出貨量僅33萬輛的吉利以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完成了一次經典的跨國收購案。
擅長投資并購的李書福,曾踩在每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通過速度和不斷并購打造了如今年銷百萬輛的吉利集團。
由此來看,吉利如果通過收購來快速打入手機市場并不讓人意外。一位魅族投融資相關人士告訴《南方人物周刊》,魅族至少在三四個月前就在尋找買家了,當時吉利就已經在與魅族接觸。而據36氪報道,多位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目前交易還在進行中,正在做盡職調查。對于收購傳聞,吉利和魅族雙方均未作明確回應。
早在2020年,李書福就直言,當前全球汽車行業競爭已經由傳統研發生產模式向生態圈競爭轉變,而生態圈最主要的兩個入口即為手機和車機。

2021年9月,李書福創辦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親任董事長一職,正式宣布進軍手機領域,并表示將在該領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定位高端智能機。3個月后,星紀時代完成由吉利集團、寧波鉑馬、武漢經開投資參與的戰略融資。
李書福曾表達了他對做手機的想法,他認為,作為快速迭代的隨身移動終端,手機是電子產品市場驗證及軟件創新的應用載體,既能讓用戶盡快分享創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轉移到汽車中應用,實現車機緊密互動,手機的強鏈接功能,可以鏈接車聯網、衛星互聯網,打造豐富的消費場景,做強生態圈。
簡言之,便是“車機協同”。如果將智能汽車視作第三代智能終端,它對手機并非替代,而是實現數據、場景互通,兩者若能完美結合,可能會給汽車帶來飛躍式的轉變。比起動輒投入百億的造車領域,手機的嘗試稱不上是豪賭。
另一個下注的人,是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比起吉利通過收購、花錢買時間的策略,他似乎更傾向于自主研發。近日,據多方消息,蔚來已經初步搭建手機業務部門,在深圳的智能手機團隊已經展開研發人員招聘工作,前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負責牽頭蔚來手機業務。
而據36氪報道,從多個知情人士處獲悉,蔚來的手機項目已經成立了一段時間,相關規劃早于小米宣布造車。對此,蔚來汽車回應:“目前沒有可供披露的信息,有進一步消息將和大家溝通。”不排除蔚來后期會與其他手機廠商合作。
有趣的是,雷軍曾是蔚來汽車的第一位機構投資者,兩者有可能會深度合作,但若各自獨立,切入對方城池腹地,終將成為競爭對手。
2010年,在中關村銀谷大廈一個很小的辦公室里,41歲的雷軍創辦了小米。做手機之前,雷軍曾拜訪一位中國智能手機界的啟蒙人物,他就是魅族創始人黃章。

魅族以MP3起家,較早轉型智能手機研發。2007年1月,初代iPhone橫空出世,喬布斯站在臺前說道:“今天,蘋果要重新發明手機。”一場手機界的革命開始。同年,黃章宣布進入手機市場,兩年后魅族M8面世,是中國國內第一款全觸屏智能手機,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雷軍一度希望以投資的方式與黃章合作,最終沒能達成。后來雷軍帶著一幫人馬做了小米。那一年,iPhone"4發布,智能手機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只有十幾人的小米還只是一家不起眼的手機公司。
10年之后,小米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美元。魅族則逐漸沒落,年出貨量僅有數百萬臺。如今,小米宣布造車,車企吉利擬收購魅族。
“在后手機時代,小而美的公司存在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魅族想變成大而美的夢想破滅了之后,再回到原點也變得并不容易。”孫燕飚認為,手機行業已經很難再出現新品牌,會呈減少趨勢。
手機+智能汽車,由于可以建立數據互通的優勢,給了“跨界”更多的想象空間。不過,手機廠商在汽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有所欠缺,車企則在對科技的積累上落后于前者。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南方人物周刊》,在他看來,手機行業的壁壘比汽車行業要高得多,“世界上有大量汽車企業,但是手機品牌相對較少,競爭充分,像‘華米OV’的年出貨量達千萬,甚至上億部,是在超殘酷競爭下世界排名前幾位的強勢品牌,具有產業創新的基因。”
他介紹,汽車與手機領域的不同還在于,汽車屬于區域性板塊結構,日本、歐洲、美國都有各自的車企品牌,各區域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營銷體系,“競爭比較差異化,所以總體來看,汽車企業造手機的難度,遠比手機企業造汽車難度要大得多。”
跨界造手機的成功故事有沒有可能在汽車行業誕生?這將是一條更為艱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