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醫藥學家葛洪所著《抱樸子·審舉》里寫道:“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這句話說的是漢代的選官制度,“秀才”并不是現在所認為的讀書人,是通過薦舉制選拔上去的人才,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秀才改叫了一段時間“茂才”。隋朝開始科舉制之后,秀才成為了科考中的一環,是那些通過科舉制童生試的人。
在古代,小孩到了6、7歲該去私塾讀書,這群學生就是“童生”,主要是讀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這種啟蒙教育的書。有的極端父母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早日當官,小孩剛學會說話就要求他們學習,把他們放在竹籃里高高地掛在樹上。籃子里有四書五經,父母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背下來,背不下來就不能從樹上下來。要知道光是《四書》就有5萬字左右,剛會說話的孩子會完整交流都很不容易了,怎么去被幾萬字的書?有的孩子年紀太小承受不了這種痛苦就不幸夭折。
童生試有三場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通過了三場考試的人都是秀才,眾秀才得到第一名的稱之為“案首”。雖然秀才在科舉制中級別較低,但考上的程度比你想得要難。
清朝大概有3-4億人,能考上秀才的,1.5萬人中才有一個,2020的研究生招生達到了111.4萬個左右,如果按照以前秀才的錄取率來看,研究生都未必考得上。雖然秀才很難考,但秀才比起普通老百姓還是有一些好處的,見官可以不下跪,受審不能用刑,還可以免稅免徭役。
清朝滅亡之后,中國就沒有秀才了,但中國最后一個秀才蘇局仙活到1991年才去世,他是蘇東坡第二十八世孫,1906年的秀才,新中國成立之后一直從事于教育工作,非常擅長書法。
古代秀才最低要求都要會寫一手好字,如果字寫不好,就算你的文章內容再好,主考官也不會看一眼你的卷子,蘇局仙97歲參加《書法》雜志舉辦的全國比賽,他還能憑借《蘭亭序》在所有競爭者中奪下第一名。
有很多人從電視劇中認識的秀才都是一幫窮酸文人,在客棧當著算賬先生的工作,看起來學歷很低。實際上你們都被電視劇騙了,秀才的文憑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本科生。由于秀才是進入仕途的初級階段,才造成很多人以為他們水平不行。
秀才因為總是在讀書,沒有收支來源,所以有的秀才確實過得比較清貧,但他們就算混得再差,也能去私塾當個教書先生。如果秀才成功考中了舉人,那他就有了國家編制,將來遲早都是官員。于是,就會有達官貴人提前巴結這些考生,并且主動送上考試費和路費,希望他將來做了大官能照顧一下自己。
考上秀才之后,仍然可以考舉人、進士,最后到科舉制的最高峰狀元,考中的難度越來越高,含金量也隨之增高,舉人相當于現在的碩士生,進士相當于現在的博士生,殿試上有名詞的無論是狀元、榜眼、探花都相當于中科院的院士。
(馮薇薦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