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在G20杭州峰會期間宴請世界政要的宴會上,“西湖韻”“國色天香”“繁花盛世”3套國宴瓷驚艷全場,嵇錫貴再次向世人證明了其高超的設計水平和燒造技藝。
1951年,嵇錫貴一家從浙江省湖州市舉家遷移到江西省景德鎮市,在快到景德鎮時,看到昌江里都是圓圓的白色瓷餅(渣餅),懷著好奇,她請船工撈上來玩。這是嵇錫貴第一次接觸瓷器。“自此,冥冥之中指引我走上陶瓷藝術之路,注定要同陶瓷打一輩子交道。”她說。
由于從小熱愛畫畫,嵇錫貴憑著扎實的繪畫功底,考入了景德鎮市陶瓷美術技藝學校的青花班。在這里,她系統學習了素描、圖案、青花等專業課程。剛開始,她在坯墩上練習畫畫,畫得不好時就用刀刮掉一層繼續畫,憑著一股子犟勁,她把10厘米厚的坯墩練到只剩3厘米,甚至不休息也要把線條、紋樣畫到滿意、畫到熟練才肯作罷。“我深深體會到年輕時練就一身扎實基本功的重要性,這就是所謂的‘童子功’。”她說。
由于嵇錫貴在各方面表現優秀,學校讓嵇錫貴提前1年畢業,并擔任學校的素描課老師。為了在陶藝上繼續提升,兩年后,嵇錫貴辭去了老師一職,如愿以償地考入了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生活的艱辛使她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她學習更加刻苦,晚上經常熬到凌晨一兩點才睡覺,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
大學的課程更加系統,僅專業課就有青花、刻花、古彩等。老師也都是知名藝人。有“古彩一代宗師”之稱的段茂發教古彩,被譽為“珠山小八友”之一的石宇初教授畫草蟲、魚、家禽、鳥等。嵇錫貴說:“在陶瓷學院的4年里,我是幸運的,陶瓷技藝從釉下到釉上都學遍了,非常全面,又得到那么多知名老藝人親手傳授。”也正是在這4年里,嵇錫貴樹立了終生從事陶瓷藝術的目標。
1981年,嵇錫貴帶領的釉下彩組承接了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明代青花的研究”科研項目,她自然成為該項目的帶頭人。
經過調研后,他們把目光聚焦于宣德、成化兩個時期的青花——宣德時期的青花是中國青花瓷歷史上最出色的,成化年間最大的成就是“斗彩”的出現。
經過研制,嵇錫貴的團隊成功配制出這種顏料,俗稱為“炸”料——青花畫面紋樣有鐵斑點和暈開的特殊效果,像國畫中宣紙暈開的藝術效果;而成化年間用的是國產平等青,呈色淡雅,瓷胎更薄、更細膩,為加強藝術效果,利用青花繪畫的方法創造出了“斗彩”的裝飾形式。
為了達到明代青花的藝術效果,嵇錫貴帶領團隊盡量在每個工藝細節上追求完美。后來,他們仿制的青花瓷器幾可亂真,同時也創作出一大批現代風格的青花作品。
“明代青花的研究”項目結束后,嵇錫貴又有計劃地研究了元代青花和清代青花,摸索出歷代青花裝飾紋樣的特點,并撰寫了《歷代青花蓮紋樣的特點》《明代青花的裝飾藝術》等多篇文章。她說:“我的專業就是青花彩繪,熟悉相關的技法。這些研究使我在繼承傳統與創新中獲得了很多實踐經驗,對于我來說,這是一次質的飛躍。”
1986年,嵇錫貴與丈夫郭琳山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回到浙江,進入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
幾年后,他們從工作室走向市場,并將目光聚焦在大型陶瓷壁畫裝飾上。兩人各自發揮專業技術特長,承接了一些大型陶瓷壁畫項目。
嵇錫貴還記得當時設計的第一件釉上彩陶瓷壁畫《春溢蠶鄉》是為浙江省絲綢進出口公司設計的,作品以水鄉、蠶桑為題材,整個色彩調子籠罩在具有淡淡水氣的綠色中,既符合工作環境的性質,也非常雅致。該壁畫一完工就引起各界重視,成為當時建筑裝飾的新形式。制作大型陶瓷壁畫非常辛苦,“記得有一年冬天制作一幅大型壁畫,我們日夜加班趕制,那時小藝(嵇錫貴女兒郭藝的小名)已經大學畢業,在我身邊幫忙繪制壁畫。一天下午,我們正忙于趕工期,聽到外面不斷有鞭炮聲傳來,我很納悶,小藝恍然大悟說‘今天是除夕呀’,這才趕緊停下手中的活,準備過年。”她回憶道。
正是這種堅持,讓他們在行業里嶄露頭角。1992 年杭州天工藝苑為嵇錫貴、郭琳山與女兒郭藝3人舉辦了名為“陶藝人家”的陶瓷藝術展,全面展現了他們多年的藝術創作成果,得到鄧白等眾多大家的贊賞。這次展覽,讓嵇錫貴觸動很大,成為了她藝術創作中的轉折點。
嵇錫貴夫婦先后從研究所退休后,成立了杭州貴山窯陶瓷藝術研究室,專門研究越窯青瓷。她說:“退休后,我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貴山窯’,所有的制作設備都要備齊,泥料與釉料都要靠自己配制,燒窯更不用說,都是我倆候在窯爐邊上,根據經驗一點點嘗試總結。雖然這個過程很艱辛,但我們很有成就感,也很享受這樣自由、安靜的創作時光。”這段時期,他們創作了大量作品,如嵇錫貴的青花斗彩、青瓷刻花作品和郭琳山的青瓷捏塑《禪》《回娘家》等代表性作品。
2013 年5月,杭州西溪貴山窯陶瓷藝術館開館。這天,嵇錫貴很激動,因為自丈夫郭琳山2011年離世后,她一直有個心思放不下:希望把兩人多年努力的成果展示給大眾,為越窯青瓷提供一個交流的地方,也把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出臺了相關政策:每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可以帶5名徒弟,且由政府資助工資。嵇錫貴從70名考生中選了5位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的學生。
“俗話說得好:‘師傅帶進門,修行靠個人。’我正式帶徒后,把很多精力放在傳習上。針對學生的特長制訂學習計劃,要求他們每周畫寫生稿和設計圖,畫好后貼在工作室墻上,通過比較和交流,促進學生專業性的提高。”她也教導學生,“我不僅要傳授他們精湛的技藝,還要培養他們優秀的品性,要讓他們銘記:做一個德藝雙馨的工藝家——德是貢獻社會,藝是奉獻才華,用心學藝,鍛造成才,并用感恩之情回報社會。”
(摘自《中華手工》,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