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期都曾經歷過3次失望,越早發現,越早接受,越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都會暢想孩子未來的樣子,但很少有父母的期待能和孩子的夢想不謀而合。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帶我們做一個親子小互動:父母在紙上寫下孩子的夢想,看能不能猜中孩子們提前寫好的答案。我當時信心滿滿,認為對航天有極大熱情的兒子一定想成為宇航員,誰知兒子寫下的卻是成為設計師。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所以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思維為孩子規劃一條人生“捷徑”,可惜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夢想成“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足夠好的媽媽”概念,其中就包含父母的分寸感:父母可以對孩子有所期望,但更要尊重孩子,最終的控制權與決定權一定在孩子手上。
誠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很難控制的天性,但有遠見的父母都知道: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有期待,但真正的愛是學會消化失望。孩子的人生,承擔結果的只有他自己,唯有放手,給他做夢的權利與探索世界的勇氣,孩子才能安心遠航,長出翱翔的翅膀。
李玫瑾教授曾說:“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后,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孩子漸漸長大,很多父母還在沿用小時候的教育方式,親子大戰一觸即發,父母卻不曾意識到:自己的話語權已經失效。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追求自我意識。從向內的穿衣打扮,到向外的交友生活,他們都會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化要求。孩子對父母不再言聽計從,而是只有父母和他們站在一邊的時候才會“選擇性聽話”。
那些長大后依然和父母保持良好關系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為父母愿意尊重他們的意愿,和他們做朋友,認同他們的選擇和決定。一旦父母和他們站在了對立面,父母的話就會快速“失效”。可惜的是,很少有父母能注意到這點,他們會習慣性掌控孩子的生活,而這樣收到的只能是叛逆的反抗。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提出“前喻文化”,意思是在傳統社會里,賦予了父母不可違抗的權威,晚輩需從長輩那里學習經驗。所以在過去的教育里,父母之命不可違。但在當代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孩子們接觸的信息也愈發全面,他們認識世界的渠道從以前單一靠父母教導拓展到能自己獨立探索,導致父母在他們心里不再權威。所以,上天賦予父母教育孩子的權利,通常只有10年左右的有效期,無論用或不用,它都會像食物一樣準時過期。到了此時,父母也不必失落、不必慌張,坦然和孩子站在一邊,給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最溫暖的鼓勵,就是最好的教育。
為人父母,當我們引領著一個小生命來到人間時,總是習慣性地滿懷期待。記得網上曾流傳一句話:相信每對父母都曾經歷過,從幼兒園時“我家孩子一定是一個天才”到成年后“能順利結婚就行”的幻滅。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是把孩子培養成期待中的大人物,而是在看清現實、接納平凡后,為孩子創造一切可以創造的條件,引導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
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無論什么樣的家庭,做父母的都應該擁有底線思維——讓孩子成為平凡的普通人,盡管普通但擁有幸福的能力。
父母雖無法庇佑孩子一生,但可以在日復一日的教育中,變失望為希望,換打擊為鼓勵,和孩子堅定地站在一起,共同面對成長的風險。還要鼓勵孩子,哪怕平凡,也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奔赴山海。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