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月前,女兒所報的口才班要參加一個全市大賽,我得知這個消息,問她是否要去參加比賽,她竟然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頓時火冒三丈,責怪她不知道珍惜機會。女兒的眼淚吧嗒吧嗒掉下來。
我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后,問她為什么不想參加,女兒委屈地說:“我怕自己說不好,大家會笑話我。也怕忘詞,評委們會覺得我講得不好。”聽完女兒的話,我笑著說:“忘詞了也不要緊,你繼續往下說就可以了。評委們不可能記著每一句話,其他人也不會一直關注你的。”
我告訴她,表演廳很大,觀眾席那里的光線比較暗,就算坐在前兩排也看不到選手們的樣子,只能聽到聲音。觀眾席的人們,也不會一直關注選手們的表演。
女兒聽到這些后,懸著的心終于放下,決定參加比賽。她的演講很流利,我特意拍了她演講的視頻。她下臺看到后說:“媽媽,其實我剛上臺還是很緊張的,但是在視頻里也看不出我緊張呀?”
我耐心地告訴女兒,這就是心理學里說的“焦點效應”。就是人總是會高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從而自己覺得很緊張。而我們總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于是就常常出現透明度錯覺,主觀地認為別人也會察覺到我們的緊張。
我說:“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因此產生了錯覺。所以,你并沒有看到視頻中的自己有絲毫的緊張。”女兒聽完后,笑著說:“那如果我上課回答問題,就算我說錯了,也不會有人記得這個事情嗎?”
“那你還記得你同桌昨天穿什么顏色的外套嗎?”女兒想了半天,搖了搖頭。
“和你一樣,其他人也不會記得你說過什么。人們更多的關注點,都在自己身上。”我說。
從那以后,女兒釋懷了很多,積極參加每一次活動。
上周的例行家長會后,老師告訴我,孩子這幾個月的表現特別好,像換了個人似的,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上課參與度也很高,不像從前扭扭捏捏。
我把老師的話告訴了女兒,她聽了也很開心。作為媽媽,我打開了孩子的心結,很有成就感。
(摘自《揚子晚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