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上大學,讀數學專業。朋友們知道了就說:“哎呀,讀數學專業厲害啊。”我不知道為什么厲害,但慢慢地也覺得他有點厲害。結果有一天不知道怎么說起這個,娃說他已經自作主張轉到物理專業了。
我說:“天啊,你換專業也不告訴我。”他說:“我告訴你干什么啊?”我發現也對,這個信息對我沒啥用。
想起娃讀初一的時候,我忘了告訴他分配在哪個班,開學那天,他隨人流走到一個班,參加了開學典禮。結果他那個班的老師對著花名冊到處找他,電話都打到我這里了。一眨眼,就變成現在這樣了。
有一天我發現家里似乎一本物理書都沒有,也沒一本物理學家的傳記。我對娃說:“我同學也有讀物理系的,人家好像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高中物理了,高中的時候就學大學物理,大學的時候為了得到一本不知道是什么的物理書,總之是很難得的資料,要跑好幾個圖書館。感覺你好像不像他們那樣熱愛物理。難道物理系學生不看課外書的嗎?你有沒有崇拜的物理學家?”
娃說:“我就是上課、寫作業,沒有額外學習。每個領域都有普通的人,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學物理的人。”
一開始我還掙扎了一下,點開中學同學的聊天群,找到幾個我印象中在大學讀物理專業的同學,他們現在都事業有成,有一位還出現在最近的融資新聞里。我想問問他們,物理系的大學生應該讀些什么專業書?但是我換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有新聞系大學生的家長問我,新聞系的大一新生應該讀什么書,我會怎么說呢?我肯定說:“孩子都那么大了,你還管他干啥啊?”遂作罷。
有一次,娃說太累了,想在沙發上睡一會兒,說:“媽媽,十五分鐘以后叫我起來,一定!一定!一定!”
我說:“好。”
結果我忘了。娃醒來一看時間過了,簡直要氣哭了。
我說:“我答應的事情沒做到,是我不對。但從你的角度來說,你對風險預估得不夠。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件事情做不到,如果可以怪別人,壓力就小很多,這是錯的。比如說,你拿不定主意讀物理專業還是數學專業,干脆讓媽媽來選,這樣萬一將來不喜歡,還可以對自己說,都怪媽媽。這其實是沒用的,因為還是你自己承擔后果。”
從此以后他就再也不用我叫他了。他知道,打印機沒紙了,WIFI斷了,球場訂好但下雨了,這些責任可以都算在我頭上,但后果還是要他自己承擔,他干脆不把這些工作交給我了。
理論上,除非是親情互動日陪我打球或者看電影,現在娃基本不和我一起出門了。昨天娃看我往大包里裝外套,問我要去哪兒,我說去打球。他說:“那我呢?”我說:“不知道啊。第一,我打球的地方比較遠。第二,我先要接上小狄阿姨一起去。第三,打完球我還要和朋友一起在附近的餐廳吃飯。”我問他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沒想到他說:“好吧。走,算親情互動日!”
我發現,只要不管娃,當然不是說不照顧他,而是不控制他,母慈子孝,簡直分分鐘都可以實現。
(摘自《齊魯晚報》)(責任編輯 王艷)